心理性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心理性別為動物特有,屬於個體相對穩定的一部分本物種性,對人類來說也是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人格,而與性取向(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無關。
性別角色
傳統的性別觀念是單一維度的,雌、雄分屬坐標的兩極:認為一個個體的雄性化氣質強則雌性化氣質弱,反之亦然。
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Bem首次提出了“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概念,打破傳統的“雌—雄”一維性別角色定位。Bem認為,雄性化與雌性化屬於兩個互相獨立的維度,因此,一個個體可以擁有高水平的雌性化特質(雙性化),也可以雄性化與雌性化氣質均很弱(未分化)。
歸納來說,性別角色類型一共有四種,他們分別是:
1雄性化(雄性化氣質強,雌性化氣質不強)
2.雌性化(雄性化氣質不強,雌性化氣質強)
3.雙性化(雄性化、雌性化氣質都強)
4.未分化(雄性化、雌性化氣質都不強)
剛生下一天的嬰兒,大腦就已經具有了不同於生理的獨特“性別”。你的大腦性別更偏於雄性還偏於雌性?
一位劍橋大學的教授最新研究表明,並非所有的雄性都有一個典型的“男式”大腦。差不多每五個男人中就有一個的大腦是“女式”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男人會喜歡芭蕾勝過喜歡足球。反之,每七個女人中就有一個的大腦是“男式”的:擅長數學,喜歡分析和解決複雜的問題勝過喜歡聊天逛街。剛生下一天的嬰兒,大腦就已經具有了不同於生理的獨特“性別”。
心理性別是指動物對自己性別的認同,這一方面與基因調控相關,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家庭教育和角色認定有關。 一般認為,人類性別認定自1-2歲開始形成,3-5歲時基本完成。因此,孩子存在性徵模糊時,父母一定要及早帶去檢查和治療,以免孩子在性別認定上形成“到錯”,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扭曲。
生物的性別可以在不同層次中劃分出6種性別。根據視角不同,性別可以在6個不同層次中進行劃分,它們分別是:基因性別、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生殖器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其中心理性屬性不同於“基因性別、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生殖器性別”這4種生理屬性,也不同於“社會性別”這種社會屬性,而是屬於複雜的心理學範疇。其中性腺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為動物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