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強迫性重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強迫性重覆

  強迫性重覆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固執地、不斷地重覆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

  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家瓊斯把強迫性重覆定義為:一種盲目的衝動,重覆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覆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1]

  弗洛伊德在1920年發表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的“強迫性重覆“這個概念。他在對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覆。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的事之後,會不自覺的反覆製造同樣的情境,去體驗同樣的情感。弗洛伊德認為,孩子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去體驗失去的感受,通過體驗來修複母親時不時離開所帶來的創傷。

強迫性重覆的三個情形

  1.兒童階段

  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要求大人重覆曾同他們一起玩過的某一游戲;不到精疲力盡,再也難以為繼時,他們是不會停止的。假如你給他們講了個有趣的故事,他們就會死死地纏住你,要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講;並且在重講過程中,還不許你有絲毫改動,稍有改動他們就立即制止——哪怕這種改動是有意在引起他們更大的興趣,因而更有趣也不行。

  2.成人階段

  類似這樣的情況成人也有。如某些施惠者,每次恩舉後不久,都會被受惠者憤怒地拋棄——無論那些受惠者彼此之間是多麼的不同——他們仿佛命中註定要嘗遍所有忘恩負義的痛苦似的。另外還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好不容易才把某一個人抬舉起來,可沒過多久,又出人意料地將他推翻而換上了一個新人;這個新人在不久的將來也是一定要被更新的人來代替的。

  3.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強迫性重覆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

  譬如,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信任,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信任,他不僅能贏得一般人的信任,還能贏得那些很難相處的人的信任。

  比如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相反,如果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敵意,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敵意,他不僅對那些與他有衝突的人充滿敵意,他對那些本來對他很好的人也充滿敵意,最後這些人也真的從對他友善轉向了敵意。這一樣可以說,是他教會了那些本來對他友善的人轉而提防他。

  當然,這一切都是相對的,因為他在教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教他。

  不過,這種“教”,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更正起來尤其困難,這讓我們忍不住悲嘆命運。

強迫性重覆的成因

  依照精神分析“早期決定論”的觀點,每個人在童年早期時候,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挫敗和創傷。若這些創傷嚴重,就有可能導致日後出現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

  當事人在年幼時雖缺乏理性,但感受很豐富,因為還不識語言,大腦對這些創傷的記憶不能用語言來編碼,於是長大後,這些創傷在記憶中能保留下來的就只有當時的感受。 雖然人們在潛意識中,都希望醫治好自己的創傷,但因為當時的創傷在記憶中只剩下感受,所以每次為了療傷,都必須創造出類似當時的感受,也就得先製造能產生這種感受的事件或情境,然後試圖依靠自己現在的力量去解決。

  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妻子,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

  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這種努力會與童年期自己曾做過的努力結果類似,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失敗又會激發下一次的努力,如此迴圈往複,就形成了強迫性的重覆。

  有的女孩童年不幸,有一個虐待孩子、拋棄家庭或酗酒的壞爸爸,她們成年後找的男朋友也常是沒有責任心、酗酒或有暴力行為的。

  為什麼她們在經歷了悲慘的童年生活後,在自己終於可以自由選擇生活環境時,竟然又選擇了小時候曾竭力想逃離的環境,難道她們不懂得好壞優劣嗎?

  不是,這是因為她們心裡充滿著自責:童年時“爸爸是個好人,如果我更乖更聽話一些,他是不是就會對我更好?”,到戀愛時“我不能離開他,他是一個天性善良的人,我要更愛他一些,他一定會變好的。”這既讓她們無法敏感地察覺到問題、及時抽身,也縱容了另一方的惡劣行為。

  “自責”讓受害者感到他仍然對自己的命運有一定的掌控力,從而迴避了徹底的無能為力感。

  通過把所遭受的創傷歸因於“我自己有問題”,個體得以感受到“只要我自身的問題解決了,創傷就不會再出現”,以及“這個世界還是存在某種公正的”——它們是受害者主要的希望感的來源。

  那些受過創傷的個體,出於修複幼年創傷的心理動力,容易靠近施害者相似的人,又由於習慣性的自責選擇不離開,在強迫性重覆中,悲劇不斷升級,形成新的創傷。

強迫性重覆的例子分析[1]

  在美國,一位臨床心理學專家在給大學生上心理咨詢課程時,發現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在他所教過的好幾個班裡,都有幾個女學生個別找他咨詢個人所遇到的難題,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問題是相似的:她們的男朋友都是問題青年,不是酗酒,就是吸毒,或者游手好閑,不願認真工作,沒有責任心,而且經常有暴力行為。與這些學生深入交談後,專家發現了更令人吃驚的現象:這些女孩子們通常都有著類似不幸的童年,有一個酒鬼父親,或者是虐待孩子、拋棄家庭的壞爸爸。為什麼她們在經歷了悲慘的童年生活後,在自己終於可以自由選擇生活環境時,竟然又選擇了小時候曾竭力想逃離的環境,難道她們不懂得好壞優劣嗎?家庭生活的夢魘一代代傳遞,何時才能結束?

  強迫性重覆不但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而且也經常在家庭里產生代際傳遞,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著這種現象反覆出現。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創傷會驅使他(她)不自覺地、強迫性地在心理層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髮育階段,在現實中重覆童年期痛苦的情結和關係。這實際上是一種試圖治愈童年創傷的本能努力,但是,這種努力與過去一樣,總是以失敗而告終,結果失敗又會激發下一次的努力,如此迴圈往複,就形成了強迫性的重覆。一位姑娘這樣說: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的情景。我想,如果我足夠努力,我應該能使我爸爸不再喝酒,不再打人,他原小應該是一個好父親的!傑米(她男朋友)也如此,我這麼愛他,他一定會變好的,他是一個天性善良的人。修複幼年創傷的心理動力在這番話里表現得如此明顯。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我曾聽老師講過一個牧師的故事。有一位牧師對家人特別好,他對3個兒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給已經大學畢業的兒子買新車,幫兒子找工作。但是牧師很不幸福,兒子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整日不務正業,從不做家務,而且疏遠父親。通過深刻的自我分析,牧師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補償童年時缺乏父愛的遺憾。他的爸爸很不稱職,於是牧師發誓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爸爸。這種過度補償的行為,依然是童年創傷體驗沒有得到解決的表現。企圖在孩子身上修複自己的童年創傷,怎麼可能成功呢?

參考文獻

  1. 1.0 1.1 棱鏡.強迫性重覆——無形的命運控制之手[D].健康嚮導(運城).2006,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nonameh,33.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強迫性重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咯一米粥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7月30日 08:56 發表

是啊,有時候真的就是命運

回複評論
李鑫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1日 06:31 發表

那就改變自己吧。至少多了一種可能。

回複評論
ConvictionF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4日 09:43 發表

寫得不夠詳細,還是要把產生行為的成因寫清楚,為何會產生去做快樂或者痛苦的事情的成因。

回複評論
110.80.62.* 在 2016年8月4日 10:32 發表

ConvictionF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4日 09:43 發表

寫得不夠詳細,還是要把產生行為的成因寫清楚,為何會產生去做快樂或者痛苦的事情的成因。

俺補充了些新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複評論
Marketer化文龙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5月31日 11:16 發表

學習心理學就是為了規避不利,更清醒的生活。此種現象應是可以通過手段規避的。

回複評論
192.168.1.* 在 2018年9月11日 21:43 發表

這讓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