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不作為慣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不作為慣性(inaction inertia)

目錄

什麼是不作為慣性

  不作為慣性是指當人們錯過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機會,將會對隨後出現的類似機會置之不理,哪怕後來出現的機會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

  即失去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行為機會,將會導致對隨後相同領域內類似機會的不作為。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錯失的前一次機會的吸引力大過當前呈現機會的吸引力的情況下,哪怕當前機會仍然具有“正效價”,人們通常都採取不作為。

  當消費者發現自己錯過了一個最優機會(如價值2500元的汽車優惠券)後,當接觸到次優選擇時(如再看到一張價值500元的汽車優惠券),儘管次優選擇在當前選擇中仍然是最好選擇,可是,相比較之前沒有接觸過最優機會的控制組而言,消費者選擇放棄的機率顯著增加。

  除了錯失以金錢來衡量的最優機會之外,人們在錯過其他非金錢機會時也同樣會出現這種效應,比如,在距離上,當消費者發現自己忘了註冊成為離家5分鐘的健身中心的會員時,相對於之前沒有錯過任何機會的控制組,他們更不願意註冊成為離家30分鐘距離的健身中心的會員。 除了不願意購買錯失機會後的產品,還有研究發現, 如果消費者先前錯失了一個優惠的折扣,當該品牌的商品調回原價後,消費者更可能轉向購買其他的競爭品牌。

  這一現象對於零售業的折扣促銷活動而言的確是一個挑戰,它意味著折扣促銷作為一種物質獎勵,存在著雙刃劍效應:一方面,短期的物質獎勵會促使人們即時決策,而另一方面,對錯失該種短期獎勵的人們而言,反而會使其擱置購買甚至是轉向競爭者品牌。

不作為慣性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產生不作為慣性時,現有研究主要提出了體驗後悔、預期後悔和價值貶損等解釋機制。

  體驗後悔假設認為,如果錯失機會與當前機會吸引力之間的差異越大,人們的後悔程度就越高,進而有更強的不作為慣性。

  預期後悔的解釋認為,不作為慣性是由於人們希望迴避未來可能產生的後悔感。

  價值貶損的解釋機制認為,錯失的第一次機會會導致個體低估產品的價值,進而導致不作為慣性。

  但是這些假設都無法完全地解釋所有的情況,為了減輕這樣的慣性,研究者又提出了新的可能併進行驗證。

  研究者首先提出了認知焦點的假設,在情境中一共有三個要素:錯失的高級機會、目前的次級機會和原始狀態。當將次級機會和原始狀態比較時會感受到收益,而與高級機會比較時則會感受到損失。將認知焦點集中於損失的人的不作為慣性會更強。

  另外,兩個機會之間的相對距離會對不作為慣性產生影響。不作為慣性會隨著相對距離的增大而減小,當高級機會完全不可及時,不作為慣性會消失。

  其次,研究者認為對待情境的不同心理距離也會影響不作為慣性的。替他人做決定的不作為慣性小於為自己做決定。

不作為慣性的案例

案例一

  假如你正在傢具市場選購沙發,看到你喜歡的一張沙發正在7折促銷。但你才逛了第一家店,覺得後面可能會碰到更好的,所以就沒買這張沙發。然而幾個星期後,你仍然沒找到更好的,所以你又回去找一開始看中的那張沙發。問題來了,現在這張沙發只打9折。你會買它嗎?大部分購物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買了這張沙發,就不可避免地為自己先前沒買而後悔。而如果他們不買,那麼還有希望找到比它更好的。

案例二

  如果已經買了八千多公裡的往返機票,卻沒有報名參加飛行常客獎勵計劃,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們也不願意報名了。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並不常坐飛機,不值得搞這麼麻煩。”而如果選擇報名,就會後悔自己沒有早早報名參加。

案例三

  假如拒絕參加一個離家只有5分鐘的路程的健身俱樂部之後,我們又回心轉意了,卻發現報名已經結束。於是我們就會拒絕參加離家20分鐘路程的健身俱樂部。我們可以對自己說,自己平時的運動量已經夠了,或者就算辦了會員卡也不會經常用。而一旦我們選擇了距離較遠的健身俱樂部,這些理由就不成立了,只留下當初沒有下定決心報名的悔恨。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寒曦,陈cc.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不作為慣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奔跑ing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12月23日 11:20 發表

不願承認或是直面自己的過錯,寧願一錯再錯地自欺欺人

回複評論
闫雪建闫雪建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6月6日 22:44 發表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回複評論
M id 5831b8cf676ca5732bb1192a46a8ecab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10月15日 14:29 發表

面對和接受,或者逃避。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