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SMED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SMED)

SMED(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

目录

什么是SMED法?

  SMED的全称是“六十秒即时换模”(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是一种快速和有效的切换方法,快速换模法这一概念指出,所有的转变(和启动)都能够并且应该少于10分钟-----因此才有了单分钟这一说法。所以又称单分钟快速换模法、10分钟内换模法、快速作业转换,用来不断设备快速装换调整这一难点的一种方法-将可能的换线时间缩到最短(即时换线)。它可以将一种正在进行的生产工序快速切换到下一生产工序。快速换模法同时也常指快速切换。快速换模法能够并且常常是用于启动 一个程序并快速使其运行,且处于最小浪费的状态。

  SMED(Single Minutes Exchange of Die)是在50年代初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摸索的一套应对多批少量、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系统快速反映能力的有用技术。这一方法是由日本的新乡重夫先生(Shigeo Shingo)首创的,并在众多企业实施论证过。Single的意思是小于10分钟(Minutes),当新乡先生亲眼目睹发换型时间居然高达1小时的时候,他的反应“必须让流动顺畅起来”。基于新乡先生的丰富经验,他开发了一个可以分析换模过程的方法,从而为现场人员找到了换型时间之所以长的原因,以及如何相应减少的方法。在他领导的多个案例当中,换型时间 甚至被降到了十分钟以下,因此这种快速换型方法被冠名为“单位分钟快速切换”。最初使用在汽车制作厂,以达到快速的模具切换(Exchange of Dies)。

  顾名思义,其目的旨在缩短作业转换的时间,而其关键点又在于划定内部作业转换和外部作业转换,并将内部作业转换尽可能地变为外部作业转换,然后尽可能地缩短内、外部作业转换时间。

SMED法的三个基本要点

  (1)区分“内变换操作”和“外变换操作”。SMED法要求把与设备装换调整有关的操作区分为“内变换操作”和“外变换操作” 前者是指那些只能在设备停止运行后方可进行的操作;后者则是指那些能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进行的操作。

  (2)减少“内变换操作”。SMED法要求尽可能把内变换操作转变为外变换操作,这是SMED法的核心。正是 内变换操作占用停机时间,所以要缩短整个装换调整时间,最关键的是把。内变换操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3)缩短“内变换操作” 时间。如上所述, 内变换操作” 占用停机时间。为此,SMED法要求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尽可能缩短“内变换操作” 时间。同时.要简化“外变换操作”,并一定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完成全部“外变换操作”。这样,就可能在设备停机后的很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设备装换与调整。

典型的切换基本过程

  30% 准备和清理

  • 准备部件和工具,并检查其状况
  • 移走部件和工具,并进行清理

  5% 装配和移开部件

  15% 测量、设置和校正

  50% 试运行和调整

SMED的步骤

  SMED法

  第一步:观察当前的流程

  目的:应该采集目前有关换线的数据

  • 确保观测人员的人数和工具放置人员的人数相同
  • 观测整个换线过程 – 从换线前最后一件产品直至换线后第一件产品
  • 包括时间在内,记录下所有的动作
  • 发现任何问题或是任何机会
  • 必要的地方通过录像记录活动

  第二步:区分内部和外部的要素

  目的:将内部的换线时间与外部换线时间区分开来,可以大大缩短换线时间

  • 分析第一步收集到的当前数据
  • 确定在停机前后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 制作工具更换流程记录,供每个参与的人员使用

  第三步:将内部作业转移到外部

  目的:将内部作业转移到外部可以进一步缩短换线时间

  • 对内部的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分析
  • 考察第一步发现的机会
  • 集思广益地讨论新的办法和创意
  • 工具标准化
  • 工具预热
  • 确保每件物品在正确的时间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工具、流程记录表、原材料、人力、固件、垫片和规尺

  第四步: 减少内部工作

  目的:换线步骤做到标准化之后,下一步是发现并排除换线过程中的浪费

  常规的方法是利用如下手段排除换线中的浪费:

  • 平行作业
  • 旋转式一次锁定方法
  • 触摸式夹钳系统
  • 工具放置的方法/位置统一
  • 工具的尺寸统一
  • 螺钉头尺寸统一
  • 详细的工具更换表
  • 改良设置,避免调试

  第五步: 减少外部作业

  目的:缩短了内部换线时间之后, 还应该想办法减少机器运行期间支持人员的工作量

  通过如下手段改良外部工作构成:

  • 把工具存放在机器旁边
  • 在机器旁边设手工工具台
  • 把规尺存放在机器旁边
  • 备好工具更换准备的核查清单
  • 提供详细的工具更换流程记录单

SMED项目实施

  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切换作业

  建立小组并准备SMED研究

  进行SMED研究所需的物品清单

  设备检查表:

  • 摄像机
  • 录象带
  • 马表
  • 白板
  • 投影仪
  • 录象机/电视机

  材料检查表:

  • 胶片
  • 胶带
  • 剪刀
  • 记事本
  • 记号笔
  • 告示帖

  观察并记录目前切换的详细过程

  • 对切换的全过程摄像,中间不要停顿,以便你能用录象分析各步骤的时间
  • 注意切换人员的手、眼、身体运动.
  • 在会议室回顾录象内容并秒表记录各活动的时间

  观察切换--用告事贴

  • 将切换的每个步骤列在粉红色的告事贴上
  • 将每一步骤的时间记录在白色的告事贴上
  • 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在黄色的告事贴上
    • 如:操作人员去拿扳手
    • 走到零件柜
    • 夹钳的头部难于在机器上定位

  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出目前的状况

  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目前的状况

  用文字描述目前的状况,包括切换的时间长度、通常谁完成作业及在切换过程中发生的特殊事件。包括人数、工具、部件等。

  2个操作人员进行3种切换,过程包括:

  • 更换提升头、框架、喂料管;
  • 选择新的程序;
  • 调整料管分隔器、瓶子引导装置、封箱和打码。

  设定改进目标

  写出目标,包括切换时间的目标值及需进行改进的时间段,这只是SMED小组成员对切换时间减少的预测,但最后的结果通常更要优于预测

  根据SMED的3个阶段,分步建立并实施改进方案

  • 第一步:区分内部和外部的工作
  • 第二步:将内部操作转化为外部操作
  • 第三步: 优化切换操作的各方面

  检查所得到的结果

  标准化切换操作并培训操作人员

SMED的优点

  • 灵活生产

  不需额外的库存即可满足客户要求.

  • 快速交付

  缩短交货时间即资金不压在额外库存上.

  • 优良品质

  减少调整过程中可能的错误

  • 高效生产

  缩短切换的停车时间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即OEE提高.

  • 使实现JIT,大量减少产品报废成为可能

  SMED的好处主要有两方面:

  • 提高流程产能
  • 提高换线的频率

SMED法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unwmy,18°@鷺島,Cabbage,Fghghg.

评论(共2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SMED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90.202.97.* 在 2008年3月17日 00:39 发表

very good

回复评论
61.141.160.* 在 2008年3月17日 21:16 发表

好东西学习学习

回复评论
219.142.93.* 在 2008年8月12日 13:28 发表

谢谢楼主,好文章。

回复评论
138.246.7.* 在 2008年12月14日 02:03 发表

很好,谢谢!

回复评论
124.162.6.* 在 2009年2月7日 23:46 发表

太好了,真是好文章

回复评论
122.48.100.* 在 2009年7月17日 21:43 发表

回复评论
210.0.232.* 在 2009年7月20日 14:57 发表

very good

回复评论
221.239.92.* 在 2009年8月17日 15:56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58.211.231.* 在 2009年9月7日 15:20 发表

3Q

回复评论
80.13.59.* 在 2009年9月16日 04:04 发表

谢谢楼主

回复评论
222.46.146.* 在 2009年10月28日 12:17 发表

ok

回复评论
Ruichi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10日 10:31 发表

好文

回复评论
222.185.236.* 在 2010年2月4日 16:17 发表

Good idea

回复评论
221.224.36.* 在 2010年2月23日 10:59 发表

找到组织了

回复评论
218.13.34.* 在 2010年7月12日 10:31 发表

so good

回复评论
58.49.85.* 在 2011年2月9日 15:26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27.115.118.* 在 2011年6月15日 20:32 发表

好文,多谢分享

回复评论
李希正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2月11日 18:02 发表

好文,多谢分享

回复评论
122.248.16.* 在 2012年4月13日 14:56 发表

thanks! good data

回复评论
162.74.52.* 在 2012年6月29日 08:07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61.172.253.* 在 2012年8月3日 10:46 发表

thank you very much

回复评论
呼文岭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月6日 15:06 发表

好文章啊 你真棒

回复评论
131.251.253.* 在 2015年5月7日 18:59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180.152.11.* 在 2017年2月26日 23:46 发表

好文章,值的学习

回复评论
58.114.88.* 在 2017年5月15日 19:55 发表

good!!

回复评论
220.141.127.* 在 2019年5月21日 14:50 发表

good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