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深度工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Deep Work)

目录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这一概念由畅销书作家、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于 2012 年在其一篇博客文章中首次提出,并在其 2016 年出版的畅销书《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中进一步解释了该概念。根据纽波特的定义,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专注状态下展开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发挥到极致。深度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刻。

  与之相反的是“浮浅工作”:对认知能力要求不高、在有干扰状态下展开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不会为世界创造新价值,而且极易复刻。

四种不同类型的深度工作策略

  一、沉浸式

  “完全消除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浮浅工作,最大限度地进入深度工作。”

  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例如:每个工作日都埋头于自己觉得重要的任务当中,完全不管其他事情。

  二、双峰式

  “将时间分成两个部分,分别用于深度工作和其他事情。”

  做好每年、每月或每周完成深度工作和其他事情的时间规划表。例如:秋冬深度工作,春夏浮浅工作。

  三、节奏式

  “保持深度工作模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深度工作转变成一种简单而有规律的习惯。”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完成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例如:每天早上深度工作,每天晚上浮浅 工作。

  四、记者式

  “随时随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只要时间允许,随时开始深度工作。例如:在会议取消或提前完成了某项工作之后,立即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这四种策略各有利弊:

  是深度工作中最专注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将所有工作时间高度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虽然这种模式有可能获得最高的回报,受干扰程度最低,但对于大多数需要处理多种工作任务的人来说,也很不现实。此外,这种模式无法让我们获得新机会,因为每当出现新任务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

  不仅允许将大量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也允许你将一部分时间用于其他你认为有价值的活动。要想成功应用这种模式,你需要灵活安排自己的年、月或周计划,以确保自己能有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

  非常适合于计划不易变动的人。如果你能预见自己每天要做什么,那么你就可以按照每天的节奏,安排一部分时间给深度工作,把剩下的时间留给浮浅工作。

  适合那些工作总是没有规律的人。这种模式要求你时刻对时间保持警惕,敏锐地注意一天中的瞬息万变,同时抽出 30 分钟或一两个小时用于深度工作。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刚开始尝试深度工作的人士,没有深度工作经验的人往往难以驾驭这种模式。

  4种模式的选择:

  如果你是深度工作的入门新手,作者建议采用节奏模式来培养深度工作能力。节奏模式是指实践者创造一种工作节奏,将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时,可以设置成阅读时间或者写作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利用的就是节奏哲学来深度工作。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即使外界发生任何事情,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把这4000字写完。

  如果你是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你可以采用双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用的就是这种哲学。在受聘成为正教授前,他已经发表了60多篇论著,外加一本畅销书《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他安排工作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并保证学生能够随时找到他。但是在春夏两季,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扰。

  如果你是自律的自由职业者,禁欲模式就比较适合你。听名字很好理解,就是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但作者认为这种模式只适合少数人,毕竟大部分人是无法完全做到与世隔绝的。

  比如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如果你访问斯蒂芬森的作者网站,你会发现网站上没有任何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说“如果我的生活中能安排出很多较长的、连续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块,我就可以写作小说。但如果这些时间支离破碎,我的小说作品产量就会大幅下降。”史蒂芬森用这种禁欲的方式来避免别人联络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文学创作当中。

  除了上面讲到的三种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难的深度工作模式,叫做记者模式。说的是,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说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产品。这个模式的名称是对一名叫做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的认可。这位记者经常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深度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做记者,到各地去报道。但一旦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在做记者的时间里,他同时完成了一本900页的书稿。但作者强调,记者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在培养深度工作的初期,并不建议你一上来就采用这种模式。

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原因

  首先是“最小阻力原则”。就是在工作或学习中,人们会优先处理阻力最小的工作。这样时间长了,大脑会形成思维定式,遇到复杂困难的工作,就会自动切换到简单任务上。长此以往,大脑就很难胜任深度工作。

  第二个原因是“忙碌代表生产力”的思维定式和偏见。忙碌代表生产力是工业时代衡量个人职场价值的标准。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思维中仍然有这种思维定式和偏见。现在这个时代,忙成狗只能感动一下自己,什么都代表不了,只能说明你工作效率低,工作方法差。

  第三个原因是,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干扰。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与朋友即时互动、获得即时信息、买/卖东西、娱乐消遣”等好处的同时,也让人们沉迷其中,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深度工作需要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分散了大半。

培养深度工作习惯的原则

  想实现深度工作,首先要遵循以下4条原则:

  ①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经常会在计划表里列举一堆事情,做的时候却抓不到重点。

  要想实现深度工作,要把关注点放在极少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极端重要的事情,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以我为例,下一阶段有两件事情极端重要:读书并写书评;完成一本高三二轮复习的书。

  ②抓住引领性指标。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人来说,引领性指标很直观: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时间

  ③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在个人的工作或学习场所旁的醒目位置,标记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以及取得收获的时刻。

  这样可以从本能层面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联系。

  ④定期问责。

  在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理清导致表现优异或糟糕的原因,并制定和调整下一周的深度工作计划。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深度工作"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