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伯特兰·罗素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Bertrand Russell)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目录

伯特兰·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全名: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第三代罗素伯爵,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

  • 1872年5月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是一名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第二代罗素伯爵)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阿莉丝·皮尔索尔·史密斯,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夫人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第一名。
  • 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
  • 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
  • 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
  • 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
  • 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 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同年加入工党。
  • 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回到欧洲后着有《中国问题》一书。
  • 1921年,罗素与前妻离婚后与豆拉·勃拉克结婚,他们育有2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
  • 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
  • 当徐志摩远赴英伦想拜罗素为师的时候,罗素已经不在剑桥大学。失望之余的徐志摩因此写下了他著名的诗作《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的音译)。
  •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第三代罗素伯爵。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 罗素和豆拉·勃拉克也很快因他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
  • 1935年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 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结婚,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
  • 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令人震惊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
  • 19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访问和演讲。
  • 1950年,罗素因巨著《西方哲学史》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评价说:“罗素于74岁时写成的巨著,拒绝了无法理解的僧侣式文体和晦涩,而运用敏锐、冷静、机智和深沉功力,使其充满非凡特性与魅力。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来看,他的《西方哲学史》也属于永存不朽之作。”
  •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结婚。
  • 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并曾参与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调查。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 1966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 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
  • 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
  • 1970年2月2日去世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其与多拉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四代罗素勋爵。第四代罗素勋爵于1987年去世,爵位由罗素的小儿子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五代罗素勋爵,这位第五代罗素勋爵是位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第五代罗素勋爵于2004年10月去世,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儿子,也就是罗素的孙子,尼古拉斯·罗素继承,为第六代罗素勋爵。

罗素的哲学思想与贡献

  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 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维特根斯坦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在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在教育方面罗素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

罗素的和平运动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曾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 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费边社成员的性格:

  费边主义者就是怀疑主义者,不仅怀疑权威,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们主张不断的以现实观照理论,不断辩论,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发动预防性战争,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 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汤川秀树和莱纳斯·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让-保罗·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来称为 “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之一,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

  在宗教上罗素是一个不可知论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无法证明的;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他支持政府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对共产政权的极权主义|极权统治。

罗素的著作

  • 《哲学问题》
  • 西方哲学史》,(1950年,因书获得诺贝尔奖
  • 《幸福之路》(1930年)
  •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 《婚姻与道德》(1929年)
  • 《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
  • 《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年)
  • 《权威与个人》
  • 《科学的未来》
  •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 《权力:一种新的社会分析》
  • 《数学原理》(1910-1013年)
  • 《数学原理》(1903年)
  • 《中国问题》
  • 《宗教与科学》
  • 《工业文明的前景》
  • 《自由之路》
  • 《文明之路》
  •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 《人类为什么战斗》
  • 《心灵分析》
  • 《物性分析》
  • 《自由与组织》

伯特兰·罗素经典语录

  •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 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 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 言论自由只有在政府认为它自身安全的时候才存在。
  •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 恐惧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残忍的主要原因之一。智慧始于征服恐惧。
  •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 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 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容易动感情。
  • 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 使我们无法自由和高尚地活着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财富的迷恋。
  •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 中国人咎由自取,不能产生廉洁干练的政府官员,这是不能否认的。中国人的伦理历来不注重公共义务,而家族观念却很重。当官的必须供养他的亲属,如果要为官清廉,肯定要放弃孝道。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中国要进步,家族制度必须打破。
  •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 过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产生毁灭性的傲慢。
  • 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有三种缺陷:自以为是(cocksure)、含混(vague)和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ion).
  • 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就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
  •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 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
  •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 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 幻觉不是你的错,在幻觉中做决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 我们常问,是否知道这个或知道那个,但我们没有问过“知道”本身是什么。
  • 我们两次出生于这个世界,第一次是为了存在,第二次是为了生存。
  • 一个明智的人决不会因别人有别的东西,就对自己的东西不感兴趣。
  • 个人的自我并不是整个世界的最大的一部分。一个能够自我超越于自己的思想和希望的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为自己找到安静闲适之地,而这对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来说是不可能的。
  • 第一条是: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有益于他人。第二条是:不要过高估计你自己的价值。第三条是:不要期望他人能像你那样注意你。第四条是:不要以为多数人都在设法迫害你。
  • 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 伦理学起源于劝说他人为了与自己合作而作出牺牲的艺术。
  • 一个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希望集中在超越自我的事情上的人,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获得某种安宁,而这是纯粹的自我主义者所办不到的。
  •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 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更无成效了。
  • 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 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 对哲学而言,重要的不是给出的答案,而是提出的问题。
  • 人们对他人的抱怨,往往只是天生的私心对超出了正常范围的贪心的合理反应。
  • 我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逐渐学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外界的事物上。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Cabbage,Zfj3000,HEHE林,Gaoshan2013,Mis铭,刘维燎,苏青荇,Tracy.

评论(共1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伯特兰·罗素"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5.107.22.* 在 2014年1月22日 17:00 发表

2018快快到来吧

回复评论
111.85.6.* 在 2016年8月23日 21:03 发表

2018快快到来吧

回复评论
1.180.212.* 在 2017年1月29日 17:48 发表

布拉克 勃拉克

回复评论
M id 7b8ff034fe9e591b2e823a74bf3bdba3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19日 10:03 发表

名言真经典,醍醐灌顶

回复评论
58.58.115.* 在 2020年2月20日 12:05 发表

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更无成效了。

回复评论
M id acea0d17583d866f8fc0198ba33b4e16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2月23日 17:43 发表

要得

回复评论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1月25日 21:20 · 浙江 发表

当一个人了解了一定的事物,认知达到一定的层次,往往会失去身为愚者的快乐。

回复评论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1月26日 22:04 · 浙江 发表

知道的越少 就越容易被周围人所影响,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自我提升很重要

回复评论
黑罗丽嘿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8月16日 08:54 · 浙江 发表

现在是2023年8月15日,是个不太平的世界

回复评论
M id 85164bcc3a4dce00a2d0c66f4863caaf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8月17日 11:31 · 广东 发表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1月25日 21:20 · 浙江 发表

当一个人了解了一定的事物,认知达到一定的层次,往往会失去身为愚者的快乐。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