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qhu.edu.cn/
目录[隐藏] |
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始建于1958年,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北郊,是青海省属的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干,其它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布局调整。1997年10月,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11月,与青海医学院整合组建为新的青海大学。
1999年青海大学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之一;2001年国家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2004年实现了省部共建;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国家教育部增列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海大学对口支援的院校,并且实现计算机专业一本招生的突破;2008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并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6个校区,占地2883亩,固定资产总值8.51亿元,校舍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58个,教学科研医疗设备值2.76亿元;图书馆藏书119.4余万册。目前共有各类在校生21458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80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1936人,专科生1505人。现有教职工4177人,其中,专任教师1189人,科研医护人员2115人。正高职称282人,副高职称848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53人,硕士509人。
青海大学目前设有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附属医院、成人教育学院、昆仑学院、藏医学院等10院、28个系和11个专业研究所;共有61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1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主要涵盖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青海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密切相关,并在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藏药、盐湖化工、黄河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
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历史沿革如下:
1960年11月, 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
2001年1月,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
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组建成新青海大学。
截至2016年6月,学校下设有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昆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质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基础部、体育部等15个院、26个系(部),共有61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态学。
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内科学(高原医学)、作物遗传育种。
省级重点学科: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牧草遗传与耕作学、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民族医学(藏医学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林学、草学、基础医学、工商管理。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工艺、草业科学、藏医药、预防医学、资源勘查工程、经济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藏医药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藏药方剂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管理学。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西宁)。
教育部国家教育改革体制试点项目:创新藏区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藏药方剂学、免疫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企业战略管理、植物学、分析化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工程训练、统计学、程序设计基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自动控制理论等。
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2014年与犹他大学建立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2项,获得资助经费4.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8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90项,获得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10项、国际先进32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5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002-2007年,青海大学累计投入科研总经费11619.12万元,共取得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各类科研项目由2002年的46项增加到2006年的11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由2002年的33项增加到2006年的6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到2007年,田正科研究员先后育成春油菜品种18个,尤其“青油14号”的全面推广,实现了甘蓝型油菜生产的全面优质化。杜德志作为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培育出了“青杂1号”至“青杂4号”油菜品种。四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农科院、医学院以第一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5号的选育与推广”、“藏羚羊高原适应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成果获二等奖;农科院、农牧学院独立完成的“油菜田草害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青海花卉种球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获三等奖;另外,农科院为第四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成果获一等奖。
馆藏资源
截至2007年7月,青海大学图书馆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115.28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46万册、农牧学院图书馆8.5万册、财经学院图书馆25.9万册、医学院图书馆19.2万册、农科院信息所10.3万余册、牧科院信息所3.9万册、青医附院图书馆0.97万册。大部分文献为90年代前出版的,馆藏文献较陈旧。馆藏文献以农牧、医学方面的馆藏最为特色。成立了CNKI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是青海唯一普通版、专家版和各专辑代理发行单位。
学报期刊
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其中《青海大学学报》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创刊于1983年1月,原名《青海工农学院学报》,1988年随学校名称变更为《青海大学学报》。
志比昆仑,学竟江河
以“青海大学”的汉语拼音首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其中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