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环-回路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链环-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
目录 |
链环—回路模型也有人将之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这一技术创新模型是由克莱因(S.Kline)和罗森伯格(N.Roserberg)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他们否定了科学和创新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经工业研究开发、工程建设和制造到市场的循序渐近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在此模型中,研究开发(R&D)、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技术创新系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要素并行发展,综合集成。
根据链环-回路模型,一共有5条创新路径,而不是线性模型里的一条。
第一条路径是创新的中心链,该路径起于发明、设计,通过开发、生产等阶段,最后结束于销售阶段;
第二条路径由一系列的主反馈和反馈环等为标志的反馈回路组成。反馈表示从对市场需求的察觉,直接返回下一轮设计,以便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做进一步的改善。
第三条路径是指研究和发明设计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发明设计-知识-研究-设计或设计-知识-设计等多种回路的多次反馈过程。它说明创新是以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同时开发工作也经常需要研究(也就是新的科学)。因此,从科学到创新的回路,不只是创新的开端,而是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
科学是创新各阶段的基础。在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中,科学不再是创新的初始点,而是创新主链各节点上都需要的东西。科学常常导致根本性的创新,新的产业,半导体、激光等便是著名的例子,这是创新的第四条路径。
反之,创新又能推动科学,这则是创新的最后一条路径。
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是一个分析创新过程的较为合理和科学,富有开创新的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即使在现在,这一模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图: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
一般学者普遍接受和喜欢采用的一个理论模型是所谓的链环-回路模型,如图所示。这个模型是在对技术创新由线性思考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中被提出的。它从技术创新本身出发,将技术创新项目的展开过程进行了恰当的阶段划分,而且在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上注入了丰富的知识。它既符合人们所熟悉的创新过程的顺序思维模式,又克服了以往模型单纯线性化,反映问题不够全面的局限。
但是这种模型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它不能明确那些环节对创新绩效起关键的作用。该模型主要从技术创新本身出发,没有考虑技术创新同其他职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局限于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术的问题,还必须将它放到企业环境中去,必须考虑它与企业其他职能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