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可能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逻辑可能性的概念被用来在哲学和逻辑中,表达模态断言。在哲学中,术语“模态”覆盖了如“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观念。
那些使用可能世界概念的人认为“实际”世界是很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对于世界可以是的每个不同方式,都被称为一个独特的可能世界;实际世界是我们事实上住在的世界。命题的模态状态被按照“在其中它为真的世界”的方式来理解;所以:
真命题是“在实际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唐纳·川普在2016年成为总统。”)
可能命题是“至少在一个可能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希拉里在2016年成为总统。”)
偶然命题是“在一些可能世界中为真在另一些中为假”的命题(比如:“唐纳·川普在2016年成为总统。”,这是“偶然为真的”,“希拉里在2016年成为总统。”,这是“偶然为假的”。)
必然命题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不可能命题(或“必然假命题”)是“不在可能世界中为真”(例如:“老王和老张同时比对方高。”)
逻辑可能性的想法最普遍的归功于莱布尼兹,他称可能世界为神头脑中的想法,并使用这个观念来争辩说,我们实际上的神造的世界一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但是,学者也曾在Lucretius、Averroes和John Duns Scotus的著作中找到了这种想法的踪迹。这个观念的现代哲学使用的先驱是Saul Kripke。
以此作为根基,“逻辑可能性”成为很多哲学开发的中心部分,从1960年代至今–包括依据David Lewis和Robert Stalnaker开发最著名的反事实条件分析,它依据的是“邻近的可能世界”。在这个分析中,当我们讨论“如果”某些条件在场“就会”发生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断言的真实性由在具备这些条件的最邻近的可能世界(或最邻近的可能世界的“集合”)中什么是真的来决定。(可能世界W1被称为在R方面邻近于另一个可能世界W2,在达到W1和W2在R方面发生同样的事情的程度上;两个可能世界在特定方面上发生的事情差异越“大”,它们相互之间在这个方面就越“远”。)使用早先给出的反事实的例子,“如果乔治布什没有在2001年成为美国总统,戈尔就会成为美国总统”,表达了一个断言的这个句子可以被重新公式化为如下:“在最邻近(在有关方面最邻近)于我们实际世界的所有可能世界中,那里乔治布什2001年没有成为美国总统,而是戈尔成为了美国总统”。在关于这个句子的这种解释上,如果有最邻近(在有关方面最邻近)于真实世界的某些世界,这里乔治布什和戈尔都没有成为美国总统,则这个反事实所表达的断言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