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资产转移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资产转移理论(Shiftability Theory)

目录

资产转移理论的概述

  资产转移理论,简称转移理论也叫转换能力理论,它是一种关于保持资产流动性的理论。20世纪20年代,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短期证券市场的发展,为银行保持流动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此相适应,资产转移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1918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保障了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最典型的可转换资产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资产转移理论的积极作用

  资产转移理论沿袭了商业贷款理论银行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同时资产转移理论扩大了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银行资产结构,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拘泥于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资金运用的限制,是银行经营管理历年的一大进步。资产转移理论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资产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限制了银行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其次,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证券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实现。

  这一理论并不是完全取代商业贷款理论,而是对商业贷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转换能力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在资产可转换理论的鼓励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配合下,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票据贴现短期国债比重迅速增加。

  总之,资产转移理论的出现,为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提供了全新的办法。根据这个理论,商业银行一方面消除了通过贷款保持流动性的压力,可用一部分资金作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持有的非盈利资产,将一部分现金转化为有价证券。这就不仅保持了流动性,而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益

资产转移理论的缺陷

  虽然资产转移理论取代了商业贷款理论,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归根结底要取决于银行之外的市场。如果证券市场需求不旺,转移就成了问题,资产流动性就无法保证。因此后来又产生了预期收入理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Zfj3000,Cabbage,Angle Roh,Dan,康咫遥,otf125.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资产转移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92.168.1.* 在 2018年9月4日 20:27 发表

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1918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回复评论
otf125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9月5日 10:00 发表

192.168.1.* 在 2018年9月4日 20:27 发表

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1918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我把它改过来了,其实你看到可以直接编辑改掉的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