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贫民窟(slum)
目录 |
贫民窟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卖淫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是一个和正直、健康毫不相干的地方,印度和巴西有最大贫民窟。今天"贫民窟"这个统称词所指不明确,带有贬义。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词不再像最初时那样具有贬义,而仅仅是指状况比较差的或是非正式的住房。
贫民窟的定义十分模糊。联合国的贫民窟定义是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19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开始,贫民窟(slumdog)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卖淫嫖娼和吸毒、甚至是传染病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是一个和正直、健康毫不相干的地方。
今天,"贫民窟"一词指各种低收入住区和糟糕的人类居住条件。贫民窟的定义简单讲就是"以低于标准的住房和贫穷为特征的人口稠密的城市区域。这个词有多层意思。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词不再像最初时那样具有贬义,而仅仅是指状况比较差的或是非正式的住房。大多数贫民窟都是缺少净水、缺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服务。
贫民窟是一个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以下特征的地区:
提出以上特征,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特征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来评测到2020年显著改善至少一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这一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进度。
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的比例已下降了20%到30%。贫困的城市外来人口大都是从农村自愿来到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发掘真实存在的或是设想存在的经济机会。一部分经济机会是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带来的。市中心许多大型非正规和非法居住区的增长就显著地体现了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在许多城市中,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占到全市就业人口的60%之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非正规部门会很好地满足同样多的公民的需求。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非农业就业人口的78%从业于非正规部门,创造占42%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90%以上的额外就业机会在今后10年将产生于非正规部门的小型企业中。同时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市场鲜有增长,甚至是在萎缩。结果,非正规部门呈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贫困和贫民窟的迅速发展。
2013年,全球约50%人口住在城市地区目,32%住在贫民窟,43%住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重要的是要记住,虽然这些人不是都住在城市贫民窟里,但是,2013年全球50%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联合国人居署报告发现,"扶贫的效率让人失望,有两大原因。许多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增长极小;不平等状况持续不断,阻碍穷人参与促进经济增长。
虽然对全球城市贫困问题没有可靠的评测,普遍认为2013年城市地区的贫困状况少于农村地区。但是,2013年全球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在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贫困一直在加剧,结构性调整计划经常对城市经济增长、正式就业机会造成不利影响。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足的绝对人口正在增长。同样,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在全局中所占比例也在增长。总之,贫困正在向城市发展,2013年称之为“贫困城市化”。
居住权缺乏保障是贫民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居住权没有保障,贫民窟居民没有办法,也没有动力去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权有保障经常是获得包括信托、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在内的其他经济和社会机会的前提条件。研究反复证明,在居民土地权、居住权有保障的贫民窟,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保障,社区发起的贫民窟改善项目有更大的可能得以实施,并且在实际上取得成功。
谈到贫民窟,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超过印度。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1.7亿,其中孟买最多,为1100万,占到该城市总人口的2/3。
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对印度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于是,有一段时间,印度政府强行拆除贫民窟,虽然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德里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说,要消灭贫民窟,必须首先回到贫民窟的产生原因这个问题上。印度的贫民窟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的破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的。2006年为了消灭贫民窟,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寻找答案,即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农村经济、平衡城乡差别。贫民窟不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使其消亡也不能靠一日之功,需要马拉松式的努力。
与印度贫民窟的“超大规模”相比,巴西贫民窟的特点是“藏龙卧虎”。2006年,巴西黑社会组织“首都第一司令部”在圣保罗州连续发动了三次袭击警察、平民和州政府办公地的“武装行动”,规模之大、气焰之嚣张令人震惊。而警方却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行踪,因为他们全都以贫民窟为“基地”。
据巴西人口研究部门统计,约有650万巴西人生活在近4000个贫民窟中。根据巴西法律,占有土地如果5年内没有人出面提出法律异议,就被认为合法。因此,2006年巴西的多数贫民窟都是合法的。
2006年来,美国面临的贫民区问题也十分严重。20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在许多城市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城市的进一步分裂也从那时开始加剧,数百万白人居民开始搬离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虽然这当中有很多原因,但贫富差别和种族矛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几乎所有美国大城市都开始患上了这样的通病——因白人和有钱人的搬出而造成贫穷人口多居住在城中,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贫民区。
大部分拉美裔美国人都生活在特定聚居区和大城市的贫民社区中。很多面临生存压力的移民选择靠生孩子来维持生计。因为美国的福利制度鼓励生育,母亲生孩子可以得到数目可观的“奶粉费”,如果按照低标准养孩子,这笔钱绰绰有余。而且拉美和非洲等少数族裔也有重视血缘、崇尚生育的传统,这导致美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迅速膨胀。
贫民窟是墨西哥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起初,墨西哥城政府对此是放任自流,但眼见贫民如潮水般涌入墨城,墨城开始行动,想通过强拆驱离等措施,将这些人赶走,但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后来,政府只能承认现实,给贫民的住处确权登记,并通过财政扶持提升贫民窟的基础设施,甚至直接给居民发油漆、发水泥,以期能够逐步改善贫民窟的状况。这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木板铁皮窝棚等第一代贫民窟,已经逐步被砖混房所代替,水电也逐步通到了山上,所谓的贫民窟,虽然依旧脏乱差且治安堪忧,但至少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破败和困窘。但这并不意味着贫民窟已经不再是问题。
贫民窟的扩张,与墨西哥城的发展同步。过去几十年间,墨西哥城的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人口从400万猛增至2000多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也从1950年的42.6%,上升到2015年的78%,比德国、西班牙还高。然而城市化率与现代化水平,并非简单的正向关系。在墨西哥城,每到一个路口,都像到了一个集市:卖香烟的,卖零食的,卖彩票的,甚至还有擦玻璃和搞杂耍的。各色人等穿梭于汽车之间,已经成为墨城一景。如今,墨西哥58%的就业人口属于非正式就业,既无保险也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