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面纱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货币面纱论早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来是让·巴蒂斯特·萨伊(Say Jean Baptiste)、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斯密、李嘉图、魁奈等人倡导。[1]
认为“商品-货币-商品”的实质是商品交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媒介,因此他们把货币的职能归结为流通手段,认为货币经济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薄薄的“面纱”,对实物经济不发生实质性影响。
当人们看不透这层面纱,认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时,就会产生货币幻觉。货币只是随着实物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本身不是经济变化的动力,考察经济力量的活动必须揭掉遮盖在实物经济上的面纱——货币。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对经济无实质作用,即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产生影响。“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 ↑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第五节 有关货币本质、职能.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货币面纱论的最早倡造者是古希腊的两位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讓·巴蒂斯特·薩伊(Say Jean Baptiste)、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爾(Gustav cassel)等人虽然都是货币面纱论的倡导者,但并非最早,他们将货币的职能归结为流通手段,而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