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契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财政契约是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2012年1月30日的峰会上通过的一项法律草案,意在对欧盟各成员国实施更严格的财政纪律。除英国和捷克外,其余25个欧盟国家均表示愿意加入“财政契约”。但除欧元区17国外,其余8个欧盟国家政府仍需和议会商议后才能正式作出决定。当时爱尔兰就曾表示,有50%可能将把“财政契约”付诸公投。2012年2月28日爱尔兰总理肯尼宣布,爱尔兰将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接受欧盟新的政府间“财政契约”。
2011年12月10日在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内除英国之外的26个成员国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推动欧盟朝财政一体化方向迈出了不容忽视的一步。
看似一小步,实则经历了大波折。自2009年10月希腊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先是从“治标”入手,通过建立临时性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向这一南欧国家“输血”,同时要求该国大幅削减财政预算和公共开支实现“止血”。
但希腊的形势尚未好转,爱尔兰和葡萄牙又相继“陷落”,意大利和西班牙随之告急,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这些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致使这些国家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有的一度超过7%的高危警戒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
为有效应对危机,欧盟领导人从最初通过建立救助基金为希腊等重债国纾困逐步转换思路,转向解决欧元区货币统一但各成员国财政独立等深层次矛盾,着力推动货币一体化向财政一体化过渡,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围绕“治标”和“治本”,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盟成员国特别是英法德等大国先后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向纾困机制增加“火药”、发行“欧元债券”、让欧洲央行担当“最后贷款人”等。但每一种方案背后,有关各方既有不同意见,更有利益博弈,故未能达成广泛共识,在一定程度上错失遏制和解决危机的有利时机。
德法两国领导人赶在峰会召开前统一了立场,提出加强财政纪律的共同方案,要求明确对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 欧盟
比例超过3%的国家实施自动处罚措施,并建议将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提前一年于2012年启动。德法方案成为峰会的主导议题。此次峰会被看成是拯救欧元“最后的机会”,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会议召开之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向各国发出邀请信,在信中提出推进财政一体化的大方向,尽管与德法所提方案在细节上存有分歧,但在“治本”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归”。但英国频频放出狠话,向峰会大泼冷水,甚至威胁抵制可能的对《里斯本条约》的修改。默克尔在抵达会场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财政联盟。”卡梅伦则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捍卫英国的利益。”至此,会议的焦点锁定“修约”还是“立新约”;如果是另立新约,究竟是在“17国”还是在“27国”。
经过与会领导人长达10个小时的艰苦谈判,宣布:欧元区17国以及欧盟其他6个成员国就“财政契约”达成一致,同意签署政府间条约。几乎与此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自己的记者会上宣布:“法德两国的目标全部实现。”
“财政契约”是本届峰会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范龙佩表示,落实共识将主要依靠签约方的“政治承诺”。此举避开了阻力重重的“修约”,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重要意义,原先拒绝加入的匈牙利以及态度稍显暧昧的捷克与瑞典随后又表示“入约”。欧盟成员国至此仅剩下英国仍在抵制。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今后将在政治上更趋保守,外交上更显孤立,自身利益很可能因此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