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自我决定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目录

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1]

  自我决定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观,该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归属等三项基本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希望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希望在活动中感到不受限制、对自我的行为和决策拥有选择的权力;胜任需要是指个体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到有能力完成该项任务,或者说个人感觉自己能胜任或掌控工作;归属需要指个体希望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能感受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爱,感受到自己属于组织中的一员。个体自主、胜任、归属需要的满足会显著增强个体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是一种自我决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自由感。自我决定理论的创始人Ryan和Deci通过对自主支持和自主抑制两种不同环境的比较研究发现,自主需要满足更能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即相对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自主需要满足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最大。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自主需要对于维持个体的最佳效能和幸福感尤为重要。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理论进展[2]

  随着自我决定理论的不断发展,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含6个子理论。分别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因果定向理论目标内容理论和关系动力理论。具体来看,第一,认知评价理论主要阐述外在环境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二,基本需要理论提出人有关系、自主和胜任三种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理论,三种需要的满足使内部动机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我决定性;第三,有机整合理论把动机的连续过程分为四个过程:即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是控制性动机,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属于自主动机,主要介绍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行为;第四,因果定性理论主要阐述个体差异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第五,关系动力理论主要介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第六,目标内容理论把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通过它来介绍人们追求什么样的行为。上述相关理论均得到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也有部分亚理论仍存在一些争议,如目标内容理论和关系动力理论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新发展,有关目标与动机的内涵也存在概念上的混淆。

  1.不同理论视野下的目标内容与动机

  Kasser和Ryan研究人们在人生目标上的个体差异时,发现目标内容与幸福感相关。国内研究者胡小勇较早对目标内容理论进行过介绍,揭示了目标内容与以往目标的区别,即动机心理学中的目标是指个体预期自己行为所达到的结果,而目标内容则强调个体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该理论把目标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内部目标激发内在动机,增强自我决定性,外部目标则相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追求内部目标对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因为促进了对自主,能力和关系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相反,对外部目标内容的强烈追求不能满足基本心理需求,而且外部目标往往是针对外部价值指标,与过度的社会比较和不稳定的自尊相关联。

  有机整合理论把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且动机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动机内化的过程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是控制性动机,动机内化的连续体如图1所示。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属于自主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个体参与某项活动是因为活动本身是有趣的和令人满意的,控制动机是指个体参与某项活动的原因与活动本身分离。目标内容理论强调追求什么目标,自主动机和控制动机则强调为什么要追求该目标。举例来说,A同学为促进自我成长努力学习英语(内部目标),原因有:A同学自己非常喜欢英语(自主动机);A同学努力学习英语是因为父母希望他能学好英语(控制动机)。Vansteen kiste采用内外部目标启动的方法,发现在内部目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上,自主动机起部分中介作用。自主动机对学习成绩有独立的影响,验证了目标内容与自主动机的区别。

  2.关系动力理论的新阐释

  关系动力理论是由Deci和D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理论,目前国内尚无相关介绍。人们最重要的价值观和动机之一是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SDT认为“Relatedness”是一种凭借自身努力逐渐形成的心理需要。要促进人际互动的幸福感,在这种关系中不仅要体验关系的满足还要体验到能力和自主的满足。该理论的核心是,出于对关系的需求,人们会寻求与他人的接触和归属,并试图发展亲密关系并建立高质量的关系。尽管关系需求的满足可以预测人们关系满意度或关系幸福感的体验,但单靠关系需求满足并不足以保证高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关系还要求人们在关系中满足自主的需要以及对能力的需求。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关系,必须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关系能够促进幸福感和增加工作效率,减少对星期天的期待。高质量的关系不仅需要个人自主且从同伴那里获得自主,而且在关系内部存在自主与自主支持的相互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分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德西等人指出,个体有一种天性──想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力来活动的──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他们不得不做(DeCharms,1976,1984:Deci,1975:Deci&Ryan,1985)。他们认为人们形成了影响他们的信息解释的不同的因果取向: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从个人取向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把自己知觉为他们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这种他们称为因果的内在点,又叫做自主取向;另一种情境是个体相信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取悦他人,或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叫做因果的外部点,又叫做控制取向。当人们的因果点是内部而不是外部时,人们更可能被内在激发来活动。一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或是非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并且设计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不包含真正的选择,所以可以说是自动的,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由于非自我决定行为是控制决定的或者是无动机的,因而它不是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研究的重点。这样,自我决定理论就把所有的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根据该理论,当一个人选择来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或更快乐。如快乐阅读,指人们选择书或文章来阅读,而不是课堂作业。非常幽默的是,如果两位室友阅读同一本书,自己选择来阅读这本书的人,会津津有味地读;而当做作业来完成的人则会敷衍了事。

  2.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德西和瑞安(1985)利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说明动机行为序列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见图)。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他们将认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机理论。这种动机理论描述行为序列的各个成分,并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德西认为,自我决定的心理标志在于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我决定时,人们自由选择行动,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强制,并且这种选择基于对有机体需要的一种认识,和对外在事件的一种灵活解释。自我决定时常涉及对人们的环境或结果的控制,但它也可能涉及放弃这种控制的选择。但同时,自我决定也会受到环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所以,对自我决定的研究部分地依赖于对环境影响的探索。

  由图可以看出,自我决定行为是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开始的。信息输入从其机能意义上说可能是信息的、控制的,或无动机的。通过一系列的动机行为,信息不断地以一种允许自我改正的途径被连续加工,同时,还可能伴随着思考和反思。需要结构也可以提供信息,需要结构所引起的信息来自于非神经系统的与基本驱力有关的生理(如人的血糖水平和腺体活动)和与内在动机有关的神经系统组织。

  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还和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自主取向、控制取向和非个人取向)相互作用。这导致动机的形成(对未来满足的认识)。不同的因果取向将导致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以及有区别地解释与满足需要相联系的信息输入。同时,和信息输入相互作用,一个人的因果取向的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还是非自我决定的。

  动机的形成成为目标选择和目标行为的基础,在目标达到的时候,也就是在行为完成并且以某种方式受到外在奖赏的时候。如果目标获得导致预期的动机满足,整个序列宣告结束。然而,如果个人的预期不准确,以至没有获得满足,个体可能会回过头来重新选择一个目标,以获得最终的满足。在激发的动机已被满足或在另一个动机已出现时,原来自我决定行为的这个序列告终。

  自动的、非自我决定的行为,既可以是控制决定的,也可以是无动机的。他们以和上述自我决定动机行为不同的方式运转。它们都涉及非整合的(时常是无意识的)动机。这种动机与控制的结构或非个人的、不能把握的力量相互作用,产生非真正的选择行为。这些可能是有意的,像控制决定的行为情况一样,或者它们可能产生于受与个人的意图相抵触的力量支配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种行为通过直接的或替代的非整合的动机满足而告终。

  3.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德西着重论述了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突出了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激发动机和给行为提供能量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最初的一系列驱力。驱力可以作为发动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出现,或者它们可能是自动行为的发动者。驱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循环运作。

  形成动机的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这种基本的、不断发展的动机倾向在于给行为提供能量和指导,引导人们去挑战,去从混乱中创造秩序,去调节他们的驱力或投入有趣的活动。

  情绪像驱力和内在需要一样,提供可以导致动机形成和随后的目的行为的信息。例如,愤怒可以引起一种动机来改变人所处的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因素。情绪作为行为的前提和后果在动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情绪反应是信息的源泉,这种信息先于行为并给行为提供能量,并且它们以体验到满足的形式成为成功行为的结果,或以挫折的形式成为不成功行为的结果。德西认为,自我决定行为由动机提供能量,而这种动机由情绪以及对将来满足状态的需求引起。非自我决定的情绪行为有一种非整合的情绪直接提供能量并以自动的、富有表情的反应出现。例如,一个人首次驾车在快车道上行驶时会感到焦虑,但在快车道上行驶产生的征服感这种积极的情绪可能促动这种自我决定的行为(如在快车道上行驶练习)。相反,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恐惧可能引发骂那些突然行驶到旁边的人的非自我决定行为。

  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这三种动机来源会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在一个动机或多个动机显现时,人们根据他们对这些动机的满足的预期来选择目标,从事自我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自我修正并指向目标而获得。如果所有的步骤都进展顺利,并且这种目标将产生预期的满足,行为将终止。不然,人们将需要选择一个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增加了一些,是预期产生满足的可能性更高。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类型[3]

  自我决定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辨识出人们从事活动的三种动机,即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去动机(amotivation)。内在动机指由于自己的兴趣和活动本身的乐趣而从事活动的动机;外在动机指为获得活动所能带来的另外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去动机指缺乏从事活动意图的动机(Ryan&Deci,2000a)。

  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区分出外在动机的不同类型。SDT认为人类具有内生的吸收、同化和整合社会赞许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倾向。由于个体对这些外部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内化与整合程度差异,导致了人们从事非内在激励的行为时可能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外在动机,即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摄入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调节(identified regulation)和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外部调节指依赖于外部条件,为获得行为所能带来的工具性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摄入调节指个体吸收外部规范或价值,但并没有完全同化这些外部规范或价值,为避免焦虑、愧疚或为提高自尊而从事活动的动机;认同调节指个体认同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感觉到活动对自身是重要的而从事活动的动机;整合调节指个体认同活动的价值并整合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而从事活动的动机(Ryan&Deci,2000b)。

  Ryan和Deci(2000b)依据不同外在动机类型的自主性程度,将外在动机的类型依序排列在一个连续体上,从最少自主的外部调节,部分自主的摄入调节,充分自主的认同调节到完全自主的整合调节,再到内在动机。据此Ryan和Deci提出自主性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和控制性动机(controlled motivation)两种类型动机。自主性动机是指从事活动时具有充分的意愿感、意志感和选择感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整合调节和认同调节两个外在动机类型;控制性动机是指从事活动时具有被外部条件或内部心理强迫或控制感的动机,包括外部调节和摄入调节两类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3]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和关系(relatedness)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心理成长、内化和心理健康必备的条件。“自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依据自己的意志和选择从事活动的心理自由感;“胜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掌控和能力发展的感觉;“关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与别人联系,爱和关爱他人以及被爱和被关爱的感觉(Ryan&Deci,2017)。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当组织环境满足员工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时,就会体验到工作活动的意愿感、意志感和选择感,增强或维持自主性动机,此时行为就会更为持久,质量更高,最终产生更有效的行为结果,也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相反,当个体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受到阻滞时,员工在工作活动就会体验到较强的被控制感,展现出较强的控制性动机或无动机,此时个体更加关注外在的结果,对行为结果和敬业水平产生负面效应(Gagné&Deci,2005)。

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4]

  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种动机理论,该理论假设了所有人都试图满足的三种需要:能力、关联性和自主性(DeciRyan,1980,1985,2000)。能力(competence)指的是我们控制环境的需要,这类似于班杜拉的动因概念。关联性(relatedness)就是与他人保持相属感的需要。自主性(autonomy)就是我们自由地将经验与自我感整合到一起的需要(Deci&-Ryan,2000)。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三种需要本质上是心理性的,但是,它们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所以,自我决定理论不同于大多数与先天的生理需要有关(例如,Hull,1943)或与习得的心理需要有关(例如,Murry,1938)的传统动机理论。这些需要是先天的,因此,它们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和背景中的人中。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些需要的满足方式是不同的。

  德西和瑞安认为,对于健康的机能来说,这三种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仅仅满了其中一种或两种需要(或糟糕到一种也没有满足),那我们就无法维持心理的健康。更严重的是,如果一个人满足这三种心理需要的努力受阻,那么这个人就会像饥饿这种生理需要没有满足时所表现的那样,可能会以更大的决心去满足它们。但是,这种满足需要的努力,例如满足自主需要的努力持续受到阻碍的话,就可能导致这种努力的减少,也可能引起适应不良,例如无助感和(或)满足需要的错误努力(例如,饮食失调的形成)。

  为什么生理需要最初得不到满足会增强这种动机,而心理需要持续受胆却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呢?德西和瑞安认为,这是由于当生理需要出现时,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必须得到满足的缺失感。一旦这种缺失感得到满足了,有机体就会停下来。然而,心理需要并不是一种缺失,而是驱动我们成长的一些需要。所以,心理需要受阻会导致活动减少,或降低个人成长的动机。虽然这种情况并不能立即将我们置于生理上的危险中,但是它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后果。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习得性无助。在某种意义上,习得性无助和控制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控制的缺失会降低行为的活力,而控制感(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则具有去动机的作用。

  有一些证据表明,自我决定理论详细阐明的三种需要对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回忆一下前边讨论过的由谢尔登及其同事(2001)所作的研究。当要求被试描述他们在经历"最令人满意的事件"的感受时,他们一致报告说,这些重要的体验与自主性、关联性和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解释内在动机的发展。

心理需要和内在动机的发展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导致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产生,内在动机也就是指与活动相联系而不是与这种活动指向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或快乐(Staw,1976)。因此,我们之所以做出内在动机的行为,是因为我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或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反,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针对的是活动所指向的外在目标。

  内在动机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与总的心理健康和机能有关(例如,Kasser&Ryan,1996;Ryan&.Deci,2000),但是,就像儿童那样,我们的行为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那么,内在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德西和瑞安(2000)认为,内在动机的发展是通过自我决定理论所假设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的。具体来说,研究已经表明,完成某种行为而获得奖赏会削弱内在动机(例如,Deci,Koestner&.Ryan,1999)。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这是由于奖赏削弱了个体的自主感,因此导致了内在动机的降低。现在假设有一位名叫查尔斯的儿童爱好读书。父母发现了这点,并想鼓励他继续这种爱好。于是,每当查尔斯阅读30分钟时,他们就给他一定数量的金钱奖励。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父母的良好意愿可能会强化查尔斯的阅读行为,但是实际上会削弱他的阅读愿望。为什么呢?因为查尔斯可能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奖赏(例如金钱),而非自己的意愿。虽然他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但他不会感到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由于我们更可能喜欢那些我们擅长的活动,所以,能力需要也可能对内在动机的发展起调节作用。怎样培养能力感,以使得内在动机得到发展呢?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在特定条件下,正反馈是一种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增强能力感,并能产生活动的内在动机的方法(例如,Valler and Reid,1984)。然而,仅有正反馈还不够。此外,反馈还必须让人感到是纯粹的(例如,Henderlong &- Lepper,2002),并且,它绝不能取代个人的自主感(例如,Deci&-Ry-an,2000)。

  让我们再考虑一下查尔斯的例子。如果查尔斯的父母表扬他是因为他对阅读感兴趣,并且他感到表扬是纯粹的和非控制的,他就会形成能力感。纯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查尔斯必定相信,他已经赢得了表扬,而且,父母并不仅仅是为了使他感到优秀而表扬他的(例如,Henderlong&.Lepper,2002)。表扬必须是以保持查尔斯自主的方式呈现(例如"你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不应让他感觉受到条件性表扬的控制(例如"你是一个优秀的读者,确实像我希望的那样")。

  最后,自我决定理论主张,满足一个人的关联需要也是发展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例如,Ryan&LaGuardia,2000),但是,这种需要可能不像自主和能力需要那样的根本(Deci&.Ryan,2000)。体验到与他人的一种关联感,正如一个人在由父母和教师所营造的关怀氛围中所体验到的那样,能够培养内在动机(例如,Ryan,Stiller,&Lynch,1994)。所以,如果查尔斯感到父母和教师爱他和关心他的话,他就会自由自在地发展他的阅读兴趣。

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移动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假如外在动机内化(internalized)或整合进了一个人的自我感中的话,那么,曾经由外在因素所导致的行为就会变成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就像在图中所描述的动机连续体一样,内化具有多种不同的水平。在图的最左端是无动机(amotivation)状态,此时个体要么不投人活动,要么仅仅是"走过场"而已(Ryan&Deci,2000)。当我们的能力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无动机状态。例如,如果查尔斯感到自己是一个低能的读者的话,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去阅读。或者,在父母和教师的强迫下,他可能仅仅去"走个过场",或者假装阅读。

  如图,中间部分是外在动机,描述了内化的不同水平。如果沿着连续体从左向右移动的话,行为就变得越来越内化。感知到的归因点就从外部向内部转移。当我们为了获得或者避免由他人所支配的奖赏或惩罚而做出行为时,就会出现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状态。所以说,如果查尔斯为了获得金钱或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阅读的话,那他就是处于外部调节中。内投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类似于外部调节,行为仍旧受到奖赏和惩罚的驱动。然而,内投包括由个体所控制的偶然情况。如果查尔斯对自己实施一个强化程序(例如,每阅读30分钟就允许自己看1小时的电视)的话,那么他就是处于内投调节之中。

  当我们开始出于活动本身的利益而考虑其价值时,我们就处于认同调节(identified regulation)中,然而,此时的行为仍然由外部因素驱动。例如,查尔斯可能认识到,阅读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因此乐意使用自己的自主性,花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即使这样,动机仍旧来自外部,但是,此时的目标与仅仅是一种惩罚或奖赏相比,更加个人化。最后一种外在动机是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当个体不仅认为行为有用,而旦也将其整合于自我感之中时,就产生了整合调节。例如,査尔斯可能渴望成为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健康的阅读动机将有助于他实现这个目标。瑞安和德西(2000)指出,整合调节在很多方面与内在动机相似。但是,处于整合调节中的个体还并不真正受内在动机驱动,因为他们仍然不是出于行为本身的目的而做出行为的(也就是说,行为仍旧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图的最后部分是内在动机,即为了活动本身的内在满足感而去完成一项行为。当查尔斯因为阅读是快乐的而去阅读时,他才真正受到了内在动机的驱动。

参考文献

  1. 方慧;何斌;付辉建;张韫;马海英.《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需要对内在动机影响的研究述评》.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3期
  2. 马改丽;姜永志.《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进展、测量评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会科学前沿.2018,7(12):1955-1961
  3. 3.0 3.1 张春虎.《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心理科学进展.2019,Vol.27,No.8,1489–1506
  4. PETRI.《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动机心理学.2014年10月08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我决定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