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生产力布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生产力分布)

目录

什么是生产力布局[1]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配置,是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等)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等,它们又决定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布局。

生产力布局的特点[2]

  生产力布局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一)层次性

  生产力布局是一个多维的系统。从系统构成的角度看,生产力布局分为要素布局、结构布局以及组织布局。从要素层面看,生产力布局表现为人口、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力要素的分布、组合和流动;从结构层面看,生产力布局体现为产业布局、地区布局和城镇布局等;从组织层面看,生产力布局又表现为企业布局以及其他生产组织布局等。

  按照布局的空间范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陆大道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实践以及我国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将生产力布局的地域范围分为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和厂址布局三个层次,也称为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地区布局主要是指生产力在全国宏观地带间的布局,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与内地的布局,80年代东、中、西三大地带生产力布局等。此外,大工业企业、交通干线、金融信息中心等在全国范围的布局也属于地区布局层次;地点布局的目标是建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地点的范围指省、自治区、地区级区域;厂址布局是指在城市中的工业区或者新开辟的单独工业区内确定企业选址。

  (二)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生产力布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布局的目标是由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组成的一个综合目标体系。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因素,更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综合考察多方面因素,并从区情国情出发,充分衡量利弊,在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上选择最优布局方案。任何层次的布局都是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考察、综合评价,对影响布局的条件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投资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论证和综合规划的结果。

  (三)地域性

  生产力布局与其所在地区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布局要依托所在的地区,必须与所依托空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由于各地区之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力布局受各地区具体条件影响很大,各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地域差异使各地区相应取得排他性优势,从而使得生产力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也是在具体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布局时,强调因地制宜原则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生产力布局一旦形成,又对所在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角度看,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加强区际协作;从社会效益来看,产业活动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生态效益来看,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再生资源的保持、保护,对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可持续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反,违背规律的生产力布局将导致经济损失、社会退步、环境恶化的恶果,甚至带来灾难。

  (四)继承性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都是在已经形成的分布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力布局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生产力分布优势,避免或改变其劣势,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布局过程中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生产力分布,是新的生产力布局的出发点。如果产业建设项目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可以起到节约基础投资,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新建原来没有基础的项目,若能选择在具有一定生产协作能力及基础设施好的地区,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社会性

  生产关系制约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布局的目的、原则以及方案的制订,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生产力布局有较强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的地区,污染严重的产业难以立足;在高等教育和科研发达,知识与技术集中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更容易取得知识外溢效应;在国外工会量比较强大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生产力布局也对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能促使政治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文化昌盛,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则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多种社会问题。因此,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其社会效益。

生产力布局的内容[2]

  生产力布局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空间层次的生产力布局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并不相同,同一层次生产力布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宏观布局

  宏观层次的生产力布局,又称国家的地区布局。它是一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即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发展、各种产业和生产部门的发展从空间分布与组合上进行的战略性总体部署、安排和调整。它的重点在于考察全国生产力空间分布状况与发展战略及其整体效益问题,划分全国经济区域,确定不同经济区域的投资方向与生产力诸因素的合理配置。

  宏观层次的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各经济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所在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空间分布的确定。宏观层次的生产力布局的具体任务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宏观经济地带、跨省区市综合经济区和经济类型区;正确地选择各个时期国家的重点建设地区(地带)和国家直接投资的重点参与的经济区;妥善地安排不同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和重点参与区的转移与衔接;合理地确定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重点是工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和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网络)在全国的总体布局框架或轮廓方向;统筹规划和安排全国经济网络骨架系统的主轴线、产业带的发展方向,促进全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使各地区经济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得到协调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地区经济不断趋向均衡。

  宏观布局是中观和微观布局的前提和基本依据。该层次的布局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决定着国家经济布局总体框架、轮廓的合理性,而且关系到中观、微观布局决策基本取向的正确性。因此,它是生产力布局三个层次中的战略性环节。深入研究并正确地把握宏观布局变化的客观规律,搞好宏观布局决策,是实现全国生产力布局合理化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中观布局

  中观层次的生产力布局,又称国家的地点布局,地点的范围指省、自治区、地区级区域。中观布局的目标是建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包括产业部门的布局和特定地点生产力布局。它重点考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目标、产业顺序、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对策,各地点空间条件与特点、各地点的经济优势与劣势,各地点的发展目标、步骤与相关措施,以及局部地区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对策等。

  中观生产力布局的内容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宏观布局对全国各地区的要求的前提下,从本地区区情和布局条件与特点出发,遵循经济布局规律和原则,研究和解决好本区域的生产力布局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布局各种产业;明确区域开发模式;合理安排用地结构,确定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布局,即区域城镇体系布局;合理配置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经济基地;统一布局区域内部城乡经济,合理安排城乡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三)微观布局

  微观层次的生产力布局,是指微观经济活动或经济实体,即各类企业(如工厂、公司等)和各种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的地域分布(如经济基地、城镇、工业区、农业类型区等)与区位选择。它处于生产力布局的基础层次,是把宏观布局和中观布局落到实处的基础环节。微观布局决策,一方面受宏观布局和中观布局的控制、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宏观布局和中观布局,影响其再决策。

  微观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可能方案(备选方案)的比较,选定拟建企业和特定生产经营项目分布的最佳地域和区位,对城镇、经济基地等地区聚集体内部的各类功能区进行合理配置。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1]

  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出发,生产力布局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力布局经济原则,其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目的,如生产地区分工、减少不合理运输等原则;另一部分是政治原则,如缩小城乡差别原则、巩固国防原则等。所以,我国生产力布局原则如下:

  1.统一计划原则

  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安排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各项比例

  2.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3.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

  尽量使生产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消费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4.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

  加强地区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开展地域间的生产协作。部署微观生产力时,要考虑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5.平衡发展经济原则

  扶助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尽可能平衡发展各地区的生产力。

  6.缩小城乡差别原则

  加强工业农业协作,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作,以便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7.巩固国防原则

  为了保护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和主权完整,巩固国防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3]

  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指影响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国防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等方面。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如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矿产等,是物质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布局的依据。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的经济力量、人口——劳动力、生产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等,影响和制约布局的基本因素。科学技术条件是指生产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等,它影响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布局发展变化的推动力。社会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布局有重大影响,特别是表现在投资比例和投资方向上,制约着生产力布局的面貌和特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为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约因素。这些因素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总有占主导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把握住关键性因素,同时兼顾其他,做好布局决策前的综合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 1.0 1.1 叶素文.物流经济地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1
  2. 2.0 2.1 邓玲.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5
  3. 张志诚.生产力经济学辞典.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03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ixi,连晓雾,方小莉,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生产力布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