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航空公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瑞士航空公司(Swissair,瑞航)自1931年成立以来,每年均被评鉴为世界上最佳的航空公司之一。
瑞士航空是瑞士航空运输企业,总公司设在苏黎世。公司于1931年3月合并巴塞尔航空公司(1925年成立)和阿德阿斯特拉航空公司(1919年成立)而成立。到80年代,它的航空网已遍及欧洲、南北美洲、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及远东。
公司还是负责飞机采购和维修的国际航空集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它和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首先签订协议倡导合作。1969、1970年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UTA)先后参加了该协议。4 家公司合称 KSSU集团。该公司股权由瑞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占有24%,私人占有76%。
在欧美人士的心目中,瑞士航空更被誉为是贵族航空,这不仅是对瑞士航空一贯贵族式服务的赞美,同时也代表旅客们同样享有贵族般的享受,因为瑞士航空早在33年前就引进专业的航空服员制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瑞士航空都坚持着一贯的原则:瑞士航空及其事业伙伴在国际航空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提供无懈可击的服务产品,以及追求最高品质与价值的坚定承诺。瑞士航空已经飞抵全世界,将旅客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品质。瑞士航空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携手合作,建构全球结盟网路,奠定业务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瑞士航空公司2002年3月31日正式停止运营。当天上午,最后一架瑞航班机从美国纽约飞抵日内瓦,而下午返回纽约的班机则改由“瑞士人”航空公司经营。瑞士人认为,瑞航破产是“国家的悲剧”,一个让自己引以自豪的航空时代从此结束。
瑞航成立之初,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瑞航以其高水准服务、准点和优质而享誉全球,并成为世界上主要几家国际航空公司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10月,瑞航在收购外国公司操作上失误,加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民航业带来巨大打击,瑞航负债累累,被迫停飞。当时,既没人给瑞航飞机加油,也没机场让其飞机降落,因为这家公司已经无力支付油钱和机场税,导致全球数千旅客被“晾”在不同国家的机场上。
虽然在瑞士政府、银行和私营企业融资的大力帮助下,瑞航暂时重新起飞,但有关各方还是无法挽救其破产的命运。与此同时,瑞士组建了以穿梭航空为基础的新的国家航空公司,命名为“瑞士人”。
2005年3月,德国汉莎航空集团宣布,瑞士航空公司已获批被并入汉莎航空集团。从施行2005/2006年度冬季航班时刻表起,开始逐步实现运营方面的整合。
昨日汉莎和瑞士国际航空的合并得到“绿灯”放行: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监事会和瑞士国际航空公司董事会于昨日批准了两家公司就汉莎航空收购和兼并瑞士国际航空公司而联合制订的商务模式计划。
此前德国汉莎航空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麦亚胡伯和瑞士国际航空公司总裁弗朗兹在瑞士苏黎世签署合并协议。麦亚胡伯表示,汉莎和瑞士国际航空两家公司的合并,不仅有益于瑞士和德国,更加有益于星空联盟内的合作伙伴,也增强了欧洲航空业的实力。
收购将分几步实施。瑞士国际航空的股票将由新成立的瑞士国际航空公司(AirTrust)持有。在第一步中,汉莎将收购11%的AirTrust股票。在消除反垄断法方面的法律障碍后,汉莎将增持股票到49%。同时开展谈判,确保获得航权。在取得相关协议后,汉莎将接收瑞士国际航空公司100%的股份,全面收购价格约在4500万欧元到3亿欧元之间。
根据两家航空公司联合制订的商业模式计划,瑞士国际航空公司将是一家大体独立的航空公司,在瑞士作为汉莎系统内的利润中心,管理和运营其机队和员工。瑞士国际航空保留其品牌形象,继续发展其竞争优势。
2001年10月2日,好客的瑞士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尴尬场面。由于瑞士航空公司宣布全线停飞,全球262次航班约1.9万名乘客手持着瑞士航空公司的机票却上不了飞机,其中3000名~4000名乘客滞留于瑞士航空总部所在的苏黎士机场。
为了尽量少给国家脸上抹黑,乘客们被安排到临近的饭店或是地下库房里的临时住所过夜,慈善机构送来了700份热餐,当地农民也无偿赠送了250升鲜苹果汁。就在旅客们心情烦躁地等待于混乱的机场大厅的同时,瑞士政府内阁也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振救瑞士航空的紧急方案,并最终同意拨给瑞士航空4.5亿瑞士法郎(2.733亿美元)的紧急资助。10月4日当地时间早上八时,历时两天的瑞士航空停飞危机终于暂告段落,第一架飞往莫斯科的瑞士航空公司所属飞机从苏黎士机场起飞。机上乘客包括瑞士国家足球队,球队隔日将与俄罗斯进行世界杯外围赛。但根据此前与银行达成的协议,具有70年历史的瑞士航空公司本月底将被并入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航空公司 ——十字航空(Crossair),十字航空将继承“瑞士航空”品牌。
经营失策难挽回9·11雪上加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瑞士航空危机也绝非事先毫无征兆,只是其演变和加剧之迅速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在危机发生前一周,瑞士航空公司董事长科尔蒂就已在电视上对公众表示:“我们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但当时他坚信公司不会破产。
作为欧洲最负胜名的航空公司之一,瑞士航空曾经是瑞士人眼里的骄傲,也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1945年成立时275名会员公司之一。但由于经营决策失误,近年来在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大肆收购小型航空公司蒙受了巨额损失,瑞士航空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去年公司亏损额达到29亿瑞士法郎,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了2。34亿瑞士法郎。而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受此影响,瑞士航空客运量下降了40%~60%,亏损额达到约6500万瑞士法郎。当时公司预计10月份北美航线的乘客人数将下降10%~15%,其他航线的乘客人数也将下降5%~10%。
正如科尔蒂所说的,“9·11事件在对公司最糟的时刻降临了”。他预计此事件至2002年底集团现金流和证券的负面影响达到31亿瑞士法郎~38亿瑞士法郎。而“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打击。”到9月底,瑞士航空负债由6月底时的150亿瑞士法郎急升至约170亿瑞士法郎,是其市值的38倍。
所幸的是,政府看来从来就没有放弃瑞士航空,官员们开始在不同场合下表明支持瑞士航空的坚决意愿。而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集团与瑞士航空持久的谈判终于有了眉目,并于10月1日达成重组协议。根据协议,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集团将按51:49的比例向瑞士航空公司的母公司瑞士航空集团提供共计13.6亿瑞士法郎的援助。其中,两银行将以2.6亿瑞士法郎的价格从瑞士航空集团手中收购其对十字航空70.4%的持股,而瑞士航空公司2/3以上可盈利的飞行业务将在10月28日以后并入十字航空。
十字航空原本是隶属于瑞士航空集团,因运营成本较低而被寄予迅速脱困的希望,在此协议执行后它将取代瑞士航空公司在瑞士的旗舰航空公司地位。 此外,对于可能出售的其他航空相关业务,两银行提供2.5亿瑞士法郎的过度贷款,让它们在寻获买主前可以继续营运。而对于无法出售或并入十字航空的业务,瑞士航空集团将寻求破产保护。这一系列重组将导致公司经营战线收缩,航班减少,并裁减数千员工。
达成协议的话音未落,早已对瑞士航空欠账感到不耐烦的燃油供应商们使出了杀手锏,拒绝再为瑞士航空公司提供燃油,而且外国机场坚持要求其即时支付着陆费,否则就扣留飞机。瑞士航空的信用已如同秋叶脆弱,因没钱支付燃油而被迫停飞的航线迅速扩大,加上担心飞机被机场扣留,瑞士航空公司最终被迫宣布全球航班悉数停飞,由此上演了文初苏黎士机场那慌乱且羞辱的一幕。
国家紧急援助 瑞航仍旧时不再来
瑞士法郎也像瑞士航空公司的飞机一样紧急下落。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被视为最佳避险投资工具的瑞士法郎备受打压,汇价明显下滑,因为这一事件的影响至少是严重打击了瑞士国家形象。财政部长威利格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滞留机场的愤怒人群手持毫无价值的机票,这一画面令瑞士航空危机迈出了经济领域,变得更像个关系国家声誉的政治问题。这关系到瑞士的形象。”
工会的不满之声旋即传出。瑞士航空集团工会主席敦克尔说:“员工非常担忧,因为大家都不清楚自己会被划在申请破产保护资产中,还是有幸到十字航空去。”他们开始计划到公司总部外面去进行大规模示威。
情急之下,科尔蒂再次敦请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集团进行紧急磋商,以尽快恢复航班营运。在包括政府在内各方的压力下,这两家瑞士最大的银行10月3日向瑞士航空集团支付了用于收购十字航空70.4%股权的2.6亿瑞士法郎,期望稍减燃眉之急。
政府也是焦头烂额,因为瑞士航空危机可能导致失业剧增,损坏瑞士在国际上的形象,葬送每一位有关官员的仕途前程。联邦内阁紧急会议过后,威利格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政府将提供4.5亿瑞士法郎的紧急资助,帮助瑞士航空的航班业务持续运营至10月28日。”
暂时度过危机的瑞士航空早已元气大伤。科尔蒂在苏黎士机场一个维修棚里给员工们带来了好坏参半的消息。坏消息是,职工总数7.1万人的集团将裁员9000人;好消息是,10月份工资可以照付不误。
为了至少可以维持运营至10月28日,瑞士航空准备仅恢复其长途航班的70%,而欧洲以内地区航班仅恢复50%。同时,公司推出了一项名为“时不再来”特别优惠政策(Now or never special),到欧洲任何地方的经济舱往返程票价仅为300瑞士法郎,到除日本以外世界其他地点的经济舱往返票价只售800瑞士法郎。但这些飞机票只限于10月27日前有效,而且只能用现金支付。
但这场危机的影响早已跨出了国界,比利时航空也成为其受害者之一。占比利时航空49.5%股权的瑞士航空公司本应于10月2日向比利时航空注资1.32亿欧元,但瑞士航空因资金短缺而濒临破产边缘,收回了承诺,迫使比航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也是得益于政府1.25亿欧元的救援贷款,比利时航空方不致关闭,旗下上万名员工也免遭失业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