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滑坡效应(Landslide Effect)
目录 |
滑坡效应是指决策者对于行为的细小变化很难察觉,很难将其界定为不符合伦理规范,而对于大的变化,人们很容易发现行为的不道德性。滑坡效应好似从一个斜坡上滑下来,如果慢慢地从斜坡上滑下来,则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觉,而如果从高处一下子跳到低处,则会明显感觉到身体不适。滑坡效应也如同煮青蛙的故事:如果将青蛙放进热水中,那么青蛙会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青蛙放进冷水中缓慢加热,青蛙则会被煮熟。好比青蛙一样,人们也常注意不到不符合伦理规范行为的缓慢变化。
通常认为,不站出来揭发他人或其他组织的不道德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故意的行为。传统的研究认为,当察觉到他人或其他组织的不道德行为时,人们会权衡揭发行为的损失和收益,然后做出显性的选择。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一点: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根本就没有发觉他人行为的不道德性。[1]
滑坡效应的成因[1]
伦理判断中滑坡效应的实质是一种内隐偏差,也就是说,滑坡效应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心理过程,行为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伦理判断出现了偏差。学者们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心理现象,如“自动的”、“未察觉的”、“内隐的”或“潜意识的”。Gino与Bazerman用“内隐的”描述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行为,用“外显的”描述有意识的或故意的行为。导致决策者这种无意识的判断偏差的原因有三:伦理麻木、归纳机制与参照点变化。
(1)伦理麻木
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的行为会导致心理麻木。重复经受疼痛或悲伤后,最初的伤痛感就不再清晰,人就变得麻木。所以,饱经痛苦者对新的苦难就不再敏感。Bandu—ra指出,当重复面对伦理困境时,也会产生伦理麻木,即重复经历了同样的伦理困境后,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变得不再敏感,就不会发现困境中涉及的伦理因素,行动时就会更草率,其行为也可能更不符合伦理规范。?同样,在对他人行为进行伦理判断时,也会产生伦理麻木。当他人行为逐渐变得不符合伦理规范时,伦理麻木会使伦理判断出现偏差。
(2)归纳机制
数学中的归纳机制是指,如果在N=1时,命题成立,并且假定N=k时命题成立,就可以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对于所有的N,命题都成立。Tenbrunsel与Messiek用归纳机制解释伦理判断中出现的滑坡效应。如果我们过去的行为没有伦理问题,这次行为跟以往差别不多,只是稍有微变化,那么这次行为也没问题。也即把过去的做法作为评价这次行为的标准。如果过去的行为符合伦理标准,那么与此接近的行为也就被认为符合伦理准则。只要每次行为偏离伦理准则的程度充分的小,那么经过一系列的渐变之后,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再符合伦理规范,而仍被认为不存在伦理问题。
(3)参照点变化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做决策时不仅考虑最终结果,还考虑现状,并以现状作为参照点来做出决策。人们在决策时,总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Boyle等的研究证实伦理决策中也存在参照点偏差。 对于同样的伦理行为,如果以不道德的行为作为伦理判断的参照点,人们会认为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程度比较轻,而如果以道德行为作为参照点,则会认为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程度比较重。通常人们会以最近的一次伦理判断作为参照点,或者以企业的伦理准则作为参照点,依照的参照点不同,对他人行为的伦理判断就会不同。当伦理行为慢慢发展成不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时,往往会出现伦理判断偏差。当不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缓慢变化时,参照点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只要这一次的行为偏离上一次的行为不是太远,就会被认为符合伦理规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渐变,就出现了滑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