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数据指标取自各种不同的数据源,在机读文献数据库出现之前,对科学文献的定量分析都是以印刷型出版物为分析对象的。随着各类型电子版出版物的不断涌现,获取分析数据的方法与途径也在不断扩展。目前,获取分析数据的主要途径有:
① 使用机构内部的文件,如:研究报告、年度报告等;
② 如果所需信息不包括在书目数据库中,要通过查找原始文献;
③ 大规模的分析需要利用商用文献数据库来获取;
④ 利用专门为指标统计而提供数据的数据库来获取数据;
⑤ 选择与国际上某机构签订协议来获取这方面的服务。
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机构获取有关文献计量学方面的统计分析指标,如:美国费城的ISI和新泽西州的CHI研究公司、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 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这些机构都设有专门部门,从事与文献计量学有关的开放指标数据源的创新性研究,收集、加工和整理基于文献统计分析的各种指标。由于各单位统计的指标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不同的来源数据,相互之间可比性较差,所以使用从不同单位获得的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时,要全面了解具体指标产生的方法和依据,客观衡量和评价每一项分析研究成果。
作为一个科技评估的工具, 文献计量学的测度体系提供了科技成果的各种定量和定性指标。虽然,这些成果只涵盖了已发表的科学成果, 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科研层次,小到科学家个人,大到一个学科、机构、地区,甚至国家。具体来说,文献计量学主要应用于:① 科学出版物评价, ② 科研工作评价,③ 学科发展评价, ④ 机构评价等。限于篇幅,具体应用分析不再展开。
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 ;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重视理论学术方面的研究开始转向实际应用,使理论一技术一应用的研究格局趋于合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应呼吁和吸引其它专业人才投入研究,单凭情报学界目前的研究队伍,恐怕难以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搞深搞透。
在应用研究方面,还缺乏统一的引文数据库资源。文献计量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一工作是很辛苦的,而且有一定难度,如果文章要写得有深度,更需要精细,应大力提倡研究的科学态度。文献计量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数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为此应掌握集合论、概率统计、数理统计、决策论、模糊数学以及运筹学等知识。众所周知,手工统计的工作量大、烦琐而且易出错。采用电子计算机统计文献数据,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速度和效率。并能提高其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这样才能适应情报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和定量化分析方法的推广应用。
SCl和其他电子资源的发展和推广。赋予文献计量学系统而全面的文献数据,使许多经验定律得以修正、检验或导出新的数学模型。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献计量学家许多设想变成现实。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子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位可以精确到全文的任何单元。甚至一个字。这样,文献计量学便朝着信息计量学的方向发展,文献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各种引文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的开发.使我国的文献计量学提高到新的高度:另外、网络资源的发展。1997年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网络计量学,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进行计量。这无疑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文献计量学家们将首先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原始数据获取渠道和获取方式.要求更严谨而精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数据分析、统计、推理过程的模型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和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是应用范围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受到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的对象和获取数据的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形成以后, 网络已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随之而来的是文献计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网络计量学的出现,但目前对于网络计量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很少,和国际许多国家相比网络计量学的应用工具也有待开发。仅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已很难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
(2) 文献计量学的测度指标只局限在发表的论文的产出,这一指标未包含报告和其它的书面交流形式。另外,文献计量学更多关注的是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及其引文分析,忽视了技术交流渠道上发表的文章的产出和知识贡献,也忽视了其科研进展中的工作。因此,测度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全。
(3) 文献计量学,尤其是引文分析,测度的是影响的大小,而不是质量的高低,发表论文数量所测度的是某一个特定学科的产出。因此,跨学科分析很难有效。另外,论文统计和引文分析往往忽视学科或领域所处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影响。
(4)作为质量指标,发表数量和引文量缺乏一个确认标准。研发过程要考虑许多复杂因素,而有些科研活动的过程又很难量化。
上述问题,有待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应用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来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