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地质旅游资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地质类旅游资源)

目录

什么是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旅游业中地质资材的物质形式。地球的外层有气、液、固三大圈,其中固体地壳是由许多具有大小和形态的三度空间岩石及矿床的实体所构成,这种实体在地质学上称为地质体。包括成层状的地层,不同形态的火成岩体,各种性质的沉积物,各种类型的矿床。地质旅游资源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在地质体上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由于这些地质体拥有各自独特的空间格局与造型功能,所以它们在观赏与科学研究上产生某种吸引力,其吸引力包括地质体本身的吸引,如独特、壮观的地质构造;体现地球史的地质剖面,神秘的化石;各种神奇的、体现地球本身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火山、地震遗迹;五光十色的岩石矿物以及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等。

  地质旅游资源通常是构成一个地区山水风貌的基础,作为地质学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作为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观赏价值及重要的科普社会效益。所以,我们把具有观赏价值及重要的科普、社会效益的地质体(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景观统称为地质旅游资源。[1]

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1]

  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是自然界中由地质体所构成的干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地球从形成原始地壳和圈层结构,迄今已有40多亿年,45亿年前,银河系中的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是自然界中由地质体所构成的干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地球从形成原始地壳和圈层结构,迄今已有40多亿年,45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颗新星的爆发诞生了太阳系和地球。经过五、六亿年的凝聚过程,固体地球的表面结成了一层薄薄的硬壳,便是原始的地壳。至此,地球的天文阶段宣告结束,进入了地质历史阶段。地球首先是进入太古宙(35亿年—25亿年),原始地壳在一次密集的流星雨冲击下处处破裂。于是,发源于地幔的灼热岩浆便沿着裂缝冲出地面,形成剧烈的火山爆发。火山把地球内部的气体和水分带出来,进入高空,形成了大气圈和水圈。原始的水圈温度高达几百度,浓密的水气在空中冷凝成水滴,又降回地面。水通过这样的循环,使地壳表面的温度逐渐下降,同时也不断地冲刷着原始地壳。

  在35亿年前的太古宙初期,碳、氢、氧、氮等元素在宇宙线和雷电的作用下,聚合成低分子到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最后出现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质点。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水中完成的,所以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到了太古宙晚期,地壳经过多次的岩浆喷出侵入,变质混合,某些局部地方开始固结硬化,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终于形成了大陆基底地块——陆核。小块的陆核犹如一个个孤岛漂浮在覆盖全球的茫茫海洋之中。

  接着,地球进入了元古宙(25亿年-6亿年前),在其初期,地球上出现了一场广泛的构造运动,在我国称为吕梁运动。通过这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陆核进一步扩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稳定的陆地,称为原地台。中元古宙时原地台进一步扩大,形成古地台。同时,海洋中许多活动性较大的地方,在构造运动中被挤压隆起,形成褶皱山系并与古地台连在一起。使古地台面积增大。现今亚洲大陆上最大的一块古陆即华北古陆,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元古宙之时,地球上到处是热带气候,气温可能比现代赤道地区还高出一倍以上。这样的温度造成水中的二氧化碳过饱和,于是海洋中沉积了大量蒸发性碳酸盐类岩石白云石。当时,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已具有细胞核,属于较高等的真核生物。它们的群体保存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使岩石具有绚烂多姿的色彩和花纹,称为叠层岩,可作为高级的装饰建筑材料。到了晚元古宙末期,海洋里更出现了具有硬壳的小型动物,如软舌螺和小型腹足类。说明生物演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也就是说,隐生生物时代告一段落,显生生物时代从此开始。

  显生宙(6亿年前-现在)。显生宙的第一个时代叫早古生代(6亿年-4亿年)。它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这时候,介于地台之间的是剧烈拗陷的地槽,其中沉积了上万米厚的下古生界。同时,地台不断受到海浸,变成浅海,许多地台上也沉积了几百米到几公里的海相地层,成为地台的盖层。当时我国的西部主要为地槽区,包括阿尔泰、天山、昆仑、祁连、秦岭等地槽。到了早古生代末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发生了强烈的褶皱运动,有些地槽先后褶皱隆起,使地槽范围缩小和消失,陆地面积增大。这引起了地理环境和生物界的重大变革。晚古生代距今4-2.3亿年,分为泥盆、石炭和二叠三个纪。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海西运动,海西运动的影响远比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显著而广泛,许多山槽先后褶皱隆起成山。在我国,西北和北部地槽都褶皱隆起,形成了兴安岭、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褶皱山脉。同时,海水也大规模撤退。东北、华北、华南的一部分,已连接成广阔的大陆。石炭和二叠时位于太湖之滨的部分石灰岩,由于地下水的溶解和湖水的冲击,形成了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成为园林珍品。

  中生代距今2.3亿年-0.7亿年,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发生在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一是发生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印支运动是我国的西部和西南部的地槽全部褶皱隆起,华南地盘上升,海水退出。燕山运动期间,我国西部出现了大型拗陷盆地,如陕甘宁盆地等。岩浆运动和构造运动比较微弱;相反,东部地形复杂,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和构造运动都十分剧烈,形成安山岩、流纹岩及火山岩,如长白山上部即为火山岩,雁荡山的山体则由流纹岩构成。中生代的突出标志是爬行动物高度发展,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是恐龙。但是,到中生代末,盛极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完全绝迹,什么原因呢,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

  新生代是地质史上最近的一代,历经约7000万年。新生代共分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其构造运动是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时整个地中海先后发生强烈的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亘东西的山脉,包括北非的阿特拉斯山,欧洲的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山和喜马拉雅山。它们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褶皱山脉。

  第四纪开始我国的地形已与现代相似。但是,新构造运动还很强烈,山脉的隆起,盆地的沉降,青藏高原跃居为世界屋脊。地壳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常常联系在一起,断裂造成差异性升降,上升部分形成高山,下降部分形成谷地和湖泊。长江上游的庐山和九华山都是第四纪以来强烈上升的断块山,泰山和昆明的西山也是断块山,而西山脚下的滇池则是相对下降形成的断陷湖。第四纪地层中还含有人类化石。以上地球发展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地质旅游(科普、动漫旅游)的前景。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2]

  地质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

  1.一个区域的风景总面貌、总格局是由该区域的地质总骨架构成的。因此,地质旅游资源是其它旅游资源的构成基础。

  2.一些地质旅游资源具有科学研究和观赏的双重价值,适合开发成专项科学考察或探险旅游项目。

  3.地质旅游资源一般具有不可再造性,特别应注意保护。

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2]

  1.典型地质构造旅游资源

  地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从而改变地壳构造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又称内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能量所发生的作用,它能使地壳产生一种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动,从而引起地壳褶皱、升降、断裂等变动,间或伴随有火山、地震等现象,这就是所谓地壳运动。地表上规模巨大的凹凸面,如大陆与大洋,以及大陆与大洋中的基本地形,如山地与平原、海洋深槽与海底山脊等基本地貌,都是由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运动造成的。总体来说,可以将地质旅游资源分成褶皱和断裂两类:

  (1)褶皱构造遗址旅游资源

  褶皱是指岩层在受横向压力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它有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的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构造。在未经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褶皱构造的规模一般很大,喜马拉雅山就是巨型褶皱带。因此,褶皱构造对风景地貌的形成往往起着控制性作用。

  (2)断裂构造遗址旅游资源

  断裂是指地壳岩石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的强度时,其连续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一般有两种构造:节理和断层。

  节理(裂隙):岩石受力发生破坏后,破裂面两边岩石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节理的存在,可以加速各种外营力的侵蚀过程,是形成地貌旅游资源的关键。我国的张家界、云南路南石林等就是沿垂直节理侵蚀的产物。

  断层:岩层因断裂而变动位置,一部分升起,一部分陷落,叫作断层。在断层区域中,突出于两个陷落间的地块,叫作“地垒”;两地垒间的陷落地带,叫作“地堑”。不同种类的断层其规模相差迥异,小的断层可以在一块岩石标本上观察到,大的断层可形成巨大裂谷。规模较大的断层一般都具有陡峭、雄伟的旅游美学特征。

  2.典型的标准地层剖面旅游资源

  标准地层剖面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价值,对于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地质发展史、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与生物有关的矿产形成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有很多标准的地质剖面。例如,长江三峡保存着从震旦纪至第三纪约8亿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以南沱至石碑一带保存最为完好和清楚。80年代初国际“地科联”将西陵峡莲沱附近的下古生代震旦纪地层剖面列为世界典型剖面之一。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这些具有世界性科研价值的旅游资源,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3.岩石、矿物旅游资源

  (1)岩石旅游资源

  地球外表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地形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岩石,就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并按一定的结构、构造所形成的地质体。岩石的种类很多,一般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炙热的岩浆直接冷却凝结而成的,是一种原生的岩石。火成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花岗岩。花岗岩一般构成山地的核心,成为显著的隆起地形。大小兴安岭、祁连山、泰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等都是由花岗岩组成,具有雄伟高大的美学特征。它们虽然都属花岗岩山体,但因其所含矿物成分不同,或因节理发育的方向不同又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山体,有的山顶较平圆,有的则形成悬崖峭壁等等。

  玄武岩是火成岩中分布仅次于花岗岩的岩石,它往往构成玄武岩高原和台地,多为平顶方山和柱状山,如长白山地、海南岛北部山地等。

  沉积岩:是原有岩石被破坏后矿物质重新积聚堆积起来,或者是由动植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沉积岩中最具有观赏性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具有玲珑多姿、瘦骨突兀的特点,在江南园林中用于堆砌假山和奇峰异洞。石灰岩、白云岩也属于沉积岩,它们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岩溶地貌;红色砂岩岩层很厚的地方可形成丹霞地貌。

  变质岩:是既成的岩石进入地下新的环境,经受高温、高压和灼热的气体或液体的作用以后,矿物成分重新变更排列而形成的。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石、石英岩、片麻岩、板岩等等。其中,石英岩最为坚硬,多形成较高的山峰;片麻岩和板岩多形成低而缓的地形;大理石则最具有观赏性,在我国开采和使用历史悠久。

  (2)矿物旅游资源

  一些矿物具有观赏性,也属于旅游资源。在我国,莹石、水晶、玛瑙、碧玉、翡翠、光卤石、寿山石等较为出名。

  4.冰川活动遗迹旅游资源

  根据冰川所处的纬度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极地地区因纬度高,终年千里冰封,这种不受任何地形约束且体积、规模极大的冰块称为大陆冰川;而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我国的现代冰川几乎全部是山岳冰川。

  我国境内有许多冰川活动遗迹,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高山上,东部有些中高山也发现了大量冰川地貌。其中既有古冰川遗迹,如角峰、刃脊、冰窖、冰斗、冰桌等,也有现代冰川地貌类型。

  著名的冰川遗迹旅游景点有庐山、湖北神农架、四川泸定海螺沟冰川公园、西藏珠穆朗玛峰麓冰塔林、浙江天目山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螺沟。海螺沟是贡嘎山高峰东坡下的一条长达30公里的冰川峡谷,这里风景奇特,自然景观中外罕见。在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长达14.7公里的现代冰川,由于冰川运动和融冻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洞、冰桥、冰桌、冰面湖、冰面河,晶莹璀璨,秀丽迷人。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位于冰川上部的大冰瀑布,它宽1100米,落差1080米,仅次于加拿大国家冰川公园内落差1100米冰瀑布,居世界第二。这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旅游者可涉足观赏,不会产生高山生理反应。海螺沟于1984年初被发现,1987年10月正式开辟为冰川森林公园,向中外旅游者开放。

  5.古生物化石旅游资源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以及生物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变化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五类。这些化石都具有指示古代生物存在的功能,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其中变化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还可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人们观赏。

  我国具有观赏价值的化石有很多,大多都收藏在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之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地质及自然博物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其中山东山旺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化石保护区,被人们称为“天然化石博物馆”。

  6.火山、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1)火山遗迹旅游资源

  火山景观的形成是由喷出熔岩的形状、喷发强度、喷发次数以及原始地貌所决定的。火山遗迹是由火山喷发留下的各种遗迹,如火口湖、堰塞湖、火山锥、温泉、熔岩洞穴等组成,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资源。

  我国最著名的火山遗迹奇观是黑龙江德都境内的五大连池,由14座互不相连的火山锥形成,绵延12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云南腾冲火山口温泉群是个几经发现和开发的著名火山温泉群,有大小火山、火山口、火山锥20处,周围散布着千姿百态的火山角砾、火山渣和熔岩石;在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温泉群80处,既有90--105~12的高温沸泉,又有低温碳酸泉和供沐浴的温泉,还有可供“蒸疗”的气泉。

  (2)震迹旅游资源

  地震是地球运动和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从地球内部传播出来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所谓震迹旅游资源就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需要指出的是,震迹旅游资源不是人们乐意形成的一种旅游资源,而且也不能人工塑造,但是它的效应却是任何其它旅游资源无法替代的。震迹旅游资源的基本旅游功能是:以地震科学考察为主,通过考察、参观获得有关地震的知识。由于地震原因的多样性,使震迹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震迹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震迹(建筑物的坍塌、城镇村宅的陷落、河流的堰塞等),还有通过人类改造震迹而形成的震后建设新貌以及各种纪念性的地震标志,如地震纪念塔、碑、展览馆等。我国的唐山市可以开发震迹旅游资源。

  7.海蚀、海积遗迹旅游资源

  海蚀和海积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外营力。海蚀、海积是在地壳升降运动等内营力和这两种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海岸线变动而造成的遗迹。

  (1)海蚀遗迹旅游资源:在海岬等海岸突出部位,因为岸陡水深,波浪幅聚,波能增强,常产生海蚀地形。海蚀地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海蚀崖(如旅顺口外的峭壁、山东半岛的成山头等)、海蚀柱(如汕头的石岩滩、大连的黑石礁等)、海蚀洞(如浙江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等)、海蚀拱桥(如福建笏石半岛和大练岛的海拱石)。

  (2)海积遗迹旅游资源:在海湾中,因为其波浪扩散,波能减弱,故湾顶可形成海积地形(如沙滩、沙坝、连岛坝等)。有的沙坝可将海岸与沿海岛屿连接起来,这种由沙砾滩地与陆地相连的岛叫陆连岛,如山东烟台的芝罘岛、广东汕头的达濠岛等。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董晓峰.旅游资源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2. 2.0 2.1 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桑,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地质旅游资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