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原料周期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原料贸易周期说)

目录

原料周期说概述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麦吉( S·P·Majee)和罗宾(N·I·Robin)在 1978年提出了一种解释原料产品贸易格局的原料产品周期理论。这是继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以后,将产品周期理论运用于贸易分析的又一尝试。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原料产品寿命周期特点同工业制成品正好相反,即在原料产品生命之初,发展中国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原料的净出口国;原料产品生命的后期,原料的生产优势逐渐转移到发达国家,因为在发达国家可以用高新技术不断生产出替代原料的合成品。

  该理论通过与工业制成品的比较,结合原料本身的需求特点——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原料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其价格波动幅度,将初级原料周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派生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在此阶段,生产的发展使原料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导致原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故初级原料在此时处于生命力旺盛的成长期。

  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 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料价格上涨迫使消费者(进口国)去寻找比较便宜的替代品,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该项原料,于是原料价格的上升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实际的下降。

  第三阶段为“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在这一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发明了新的合成替代品,将初级原料推向生命末期。这时,合成原料作为新的工业制成品被投入市场,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

  原料周期说认为,原料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生产要素特点表现为,早期主要是自然资源密集;晚期则是研究与发展要素占主导。并且科学技术的新突破是原料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转变的关键。在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重要原料,最初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兴工业生产部门的出现而诱发了对它们的需求。如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橡胶的需求量大增;电力工业发展的结果增加了对铜的需求,饮料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对锡和塑料的需求等等。

原料周期说对贸易结构变化的解释

  根据原料周期理论,原料产品贸易的优势存在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在原料周期中,早期世界市场的原料供应者主要是不发达国家;随后更多的国家成为原料供应者,并且逐渐取代传统出口国而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原料市场随之扩大;最后,随着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不断研究、开发、生产合成替代品的发展、降低原料消耗以及开拓新的用途,使原料的周期进入了晚期,而发达国家则逐步占据原料贸易的优势,这些国家不仅减少了初级原料的进口,而且开始出口合成原料。如橡胶原料的周期变化就是如此。

  第一阶段(1895—1910年),巴西和非洲一些国家供应着世界市场61%以上的橡胶,价格上涨78%。第二阶段(1910—1940年),传统的供应者丧失了控制国际市场的能力,到1930年,92%的世界市场被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所控制,供应增加迅速,价格下降。第三阶段(1940年至今),发达国家所生产的合成橡胶逐渐取代天然橡胶,到1970年合成橡胶占世界橡胶消费量的比重已经超过70%。世界其它主要原料如燃料、锡等的发展变化无不印证着这一规律。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Angle Roh,Dan,连晓雾,y桑,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原料周期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