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协和谬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协和效应)

协和谬误(Coordination Problem)——欲罢不能的困局

目录

协和谬误概述

  协和谬误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而后发现不宜继续下去,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

  沉没成本很可能会延续人们无畏的坚持。已经沉没的本该放弃,可惜大部分有赌徒式的心理,相信阿基米德的杠杆终将启动。可惜他们在爬到足够撬动杠杆的支点之前,已经窒息了。

  协和谬误,倒是给了人们半途而废的理由,会不会有人担心它的滥觞会左右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的确有这个可能,但是应该相信人们足够理智,完全可以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未来收益的关系。看清了的,必定会坦然地走出协和谬误。

  例如:妈妈花2000元给亚莉买了一架电子琴,可亚莉生性好动,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电子琴渐渐落了灰。不久,亚莉妈妈的同事介绍说有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可以给亚莉做家教。这个时候你觉得亚莉妈妈会做何决定呢?亚莉妈妈决定请家教,理由是:“电子琴都买了,当然要好好学,请一个老师教教,要不这个琴就浪费了!”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 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亚莉妈妈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这就是亚莉妈妈的教训,她所陷入的困境,在博弈论上称为“协和谬误”。

协和谬误案例

  案例一:[1]

  在冷战期间,美苏为争夺霸权拼命发展武器,无论是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还是如隐形战斗机这样的常规武器的研制,双方均不甘落后。20世纪80年代,里根在位时准备启动“星球大战”计划,此举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器竞赛将进一步升级。美苏之间的武器竞赛就相当于拍卖中轮番出价,双方均不断出更高的价,如果一方没有出最高的价钱,退了下来,即没有继续竞赛下去,那么意味着它在军备上的投入没有效果,而对方将赢得整个局面。但如果继续竞赛下去,一旦支撑不住,损失也就越大。

  1991年苏联的垮台在一定程度上是军备竞赛的结果。苏联将整个力量放在军备竞赛上,而民用建设无法跟上,国力不济,最终退下阵来。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其目的就是要拖垮苏联。

  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这种骑虎难下的博弈经常出现在国家之间,也出现在企业组织之间,当然个人之间也经常碰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就是一个骑虎难下博弈。赌红了眼的赌徒输了钱还要继续赌下去以希望返本,也是骑虎难下博弈,其实,赌徒进入赌场开始赌博时,他已经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赌场从概率上讲是肯定赢的。从理论上讲,赌徒与赌场之间的博弈如果是多次的,那么赌徒肯定输的,因为赌徒的“资源”与赌场的“资源 ”相比实在太小了。如果你的资源与赌场的资源相比很大,那么赌场有可能输的;如果你的资源无限大,只要赌徒有非0的赢的可能性,那么赌徒肯定会赢的。因此,像葡京这样的赌场要设定赌博数额的限制。博弈论专家将这里的骑虎难下博弈称为协和谬误。

  案例二:[2]

  20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该种飞机机身大、装饰豪华并且速度快,其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元。难怪政府也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

  项目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但是停止研制也是可怕的,因为以前的投资将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以及运营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

  在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本来可以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最后,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人们往往会陷入类似的误区:一项工作的成本越大,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其实不仅是在制造协和飞机这样的重大项目上,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过于注意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沉没的意思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如果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但如果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对于沉没成本,炒股的朋友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由浅入深被套的经历,其原因就在于最初的“不甘心”。如果在股票发生亏损后能够及时止损,就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限度。而越是犹豫不决,旷日持久,沉没成本就越来越大,就更不愿意做壮士断腕之举,导致难以自拔。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向一家健身俱乐部付了一笔会费后,突然被医生告知他在一段时间内不适宜剧烈运动。这个人非常可能不顾剧烈运动带来的痛苦和后果,继续健身。显然,如果尚未支付这笔会员费,他会很乐意接受退出俱乐部的选择。问题在于,冒着身体的痛苦继续运动,可以使自己不用面对会员费变成一笔巨大的损失,但是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损害健康的后果,很可能会远远大于会费的损失。这里的会员费就是一笔沉没成本,不应再去考虑。

  也许,在健身的问题上很多人还可以清醒过来,但在其他很多类似的事情上,却往往在沉没成本的误区里泥足深陷。

  做错了一件事,明知是自己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借口,这又造成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花了无数时间生气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地进行报复。所有这些不是一样无法从沉没成本中自拔?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我们常常由于想挽回或避免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从而陷入欲罢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案例三:认赔服输的智慧

  一位老太太的独生子死了,虽然已埋葬多日,但是她仍然整日以泪洗面,悲伤不已:“儿子是我唯一的寄托,唯一的依靠。他离我而去,我再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不如跟他一块去吧!”她心里这样想着,连续四五天呆在墓地里,不思饮食。

  释尊听说了这件事,带着弟子赶到墓地来。老太太看见释尊,忙向前施礼。释尊问道:“老人家,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老太太伤心地说:“独生儿子弃我而去,但是,我对他的爱心却愈来愈炽烈,我总想跟他一块离开人世算了。”释尊说:“宁愿自己死去,也要让儿子活着,你是这样想的吗?”老太太闻言满怀希望地问道:“佛陀啊,您认为能做得到吗?”释尊静静地回答:“你给我拿火来,我就运用法力,让你的儿子复活。不过,这个火必须来自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否则,我作了法也没有效果。”老太太赶紧去找火,她站在街头,逢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大家回答她:“自古以来,哪有不曾死过人的家庭呢?”老太太需要的火始终无法找到,只好失望地回到释尊的面前说:“我出去找火了,就是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家庭。”

  释尊这才说道:“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不死的人。死去的人已经死了,可是活着的人仍然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你却不想面对这个现实,难道不是执迷不悟吗?”老太太如梦初醒,不再想寻死。

  沉没成本对决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很多英明的决策者都无法自拔。很多时候,他们开始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并不值得,或者会付出比预想多得多的代价,或者有更好的选择。但此时付出的成本已经很大,思前想后,只能将错就错地做下去。但实际上,做下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具体说来,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沉没成本的羁绊呢?一是在进行一项事业之前的决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对可能的收益与损失进行全面的评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没成本,就必须要承认现实,认赔服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潘天群.书摘:“骑虎难下”博弈
  2. 王春永.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M]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Vulture,Zfj3000,Yixi,Solitude1314,林巧玲,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协和谬误"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