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渔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所谓保水渔业,就是指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适当鱼类进行人工放养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即是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水体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的鱼类,以改善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组成,保障生态平衡,从而既达到保护水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水体的渔产力为目的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
保水渔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
为什么说大水面进行保水渔业是我国大水面渔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呢?这是因为,首先,当前我国的天然水域(湖泊、水库等)普遍面临着富营养化问题,而这些水体往往又是各地的水源水体。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导致水华频发,影响到水处理的成本和出水的品质。在控制水华发生方面,虽然控制外来营养物质的输人(控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国内外的水治理实践已经证明,仅仅控制住污染源还是不够的。大量积压在水体内的营养物也应得到相应的处理,以降低水体中N、P等的实际负荷,建立水体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使水环境得到长久治理。显然生物治理比物理化学方法更具优越性。而保水渔业的提出,为生物治理提供了一条治污资源化的可持续利用的现实可行的途径。特别是在水华尚没有得到控制之际,若直接进行水生植物的修复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此时,若先通过鲢鳙鱼的放养,将藻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使水体透明度得到提高后,再去进行植物修复,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国的非点源污染也相当严重,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仍将对各地的水域产生影响。假如这些水体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水华的暴发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象千岛湖这样青山环抱的大型水库之所以也会出现水华,流域内的非点源污染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保水渔业必将能担当起保护水体少受非点源污染影响的重任。
此外,保水渔业的发展,还能提高我国水产品的质量。因为在片面追求养殖产量或效益的模式下,高密度的放养导致鱼病频发,因此需要经常借助各种药物进行防治,致使产品质量较差,而大量利用人工饲料,也使养殖品的口味不受欢迎。而天然水域中保水渔业的产品往往根据水体的天然饵料条件生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因此产品质优味美。如千岛湖的鲢鳙鱼,已经成为我国首家获得有机鱼认证的优质产品,其口味甚至连那些所谓的“名特鱼类”也是不可比的。这就为保水渔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保水渔业发展设想[1]
由于保水渔业的概念才刚刚提出,是否合理可行,还需通过实践不断检验,有关养殖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对保水渔业发展提出一些初浅看法,希望得到水产界同行的指正。发展保水渔业的几点设想:
(1)水库保水渔业以发展鲢鳙鱼养殖较好。由于各地水库外来营养盐负荷的不同,以及水库自身的水文特征和用水调度的差别,进行保水渔业所需的鲢鳙放养量也不可能统一。但一般而言,水库保水渔业中为防止水华暴发而需要的鲢鳙放养密度可以在6—20g/m,并且根据水库中鲢鳙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2)湖泊保水渔业发展,则与水深有关。一般,深水性湖泊,与水库相近;而浅水湖泊,则应根据草型或藻型湖泊采取不同的生产模式。通常,浅水藻型湖泊、多草型湖泊由于水草的过度利用和富营养化后演化而来,因此,其外来营养盐负荷较大,鲢鳙放养密度应大一些。通过鲢鳙放养,控制藻类水华暴发,待水体透明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水生植物的修复,使湖泊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良。草型湖泊的保水渔业则应从解决其有机污染着手,同时制定合理的水草利用计划,并尽量控制网围养殖对湖泊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