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个体心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个性心理)

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及其活动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把握在管理活动中个体行为的原因,进一步预测控制个体的行为,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激发个体工作积极性,使个体心理和行为符合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科学化。

个体心理的分类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两大类。前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的状态,即心理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系统)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或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由于各个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这些心理过程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特征;这样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不同。譬如,各人的兴趣广泛性,兴趣的中心、广度和兴趣的稳定性不同;各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不同;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各人的情感体验的深浅度,表现的强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的大小也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个性的不同特点。人的心理现象中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称为个性的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着。不仅在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之间,而且在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之间也密切联系。没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就无由形成。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人,对同一曲歌,同一幅画,同一出戏的评价和欣赏水平是不同的;一个具有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动。

  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分别地对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但在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全貌时,是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

  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及其机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参见朱智贤,1980)。比如,霍尔认为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马斯洛,1987)。

  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J.B.Watson)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他曾扬言,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赫根汉,1986)。斯金纳(B.F.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这种观点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认为应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语言等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高级心理功能具有一系列的根本不同于低级心理功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主动、随意性,即心理活动是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产生的。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这是由于语言的使用及其思维的参与而导致的。第三,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以符号或词等为中介的,具有间接性。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前者是种系发展的路线,后者是文化历史发展的路线。虽然两种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其本质标志,也是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具体讲,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我们知道,个体不只有其自然的,也有其心理的一面,即所谓的个体心理,它包括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同样,一个群体也有其自然的一面(如群体规模等)和心理的一面。群体的许多特点,是通过群体共同或主导的心理倾向表现出来的,如凝聚力、心理气氛、士气、态度倾向等。

  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的存在,这种状态与倾向已不简单是个人的特征,而是群体的特点。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切关联的。没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就没有基础。另一方面,个人作为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状况必定会受到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一个人心情不快时,欢乐的群体心理气氛会使他受到感染,忘记烦恼。相反,如果群体有不良的心理气氛,如不信任、猜忌,这些特征也最终会投射到个人身上,成为个人的特点。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Zfj3000,Yixi,林巧玲,寒曦,Tracy,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个体心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