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个体信息交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个体信息交流

  个体信息交流个体与个体之间利用各种信息传输和交换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是信息交流的基本单元。

个体信息交流的内涵[1]

  从传递方式来看,个体信息交流既包括直接交流方式,又包括间接交流方式。由于个体交流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信息交流,因此许多人都粗略地把个体交流等同于直接交流,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个体信息交流往往是以个人为中心,参加交流的人数较少。不管是面对面的或是非面对面的交流,个体信息交流中个体之间总是联系非常紧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信息交流都是利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和表情等身体语言)面对面地进行直接信息交流。但是,个体信息交流绝不仅仅限于直接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间接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在个体信息交流中,除了时空的接近是其有效实现的外在条件之外,双方的共同认知或互相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因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偶发因素比较多。典型的例子如两个人的谈话,谈话的主题、表达方式、开始和结束时间、内容的真实性都不明确或固定,角色的互换非常明显,甚至可能随对方的反应和情绪而详细说明或改变话题,有时还会被迫对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修正。

个体信息交流的特点[2]

  1.个体信息交流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前提下,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自己把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传递给他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信息交流形式。如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都是在这种交流方式中产生的。

  2.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个体性。个体信息交流往往是以个体为中心,参加的人数较少,突出了其个体性的特点。

  3.以面对面为主的交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主要有利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和衣着、书信等其他方式的辅助语言)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经常相互补充而交替使用,具有明确的情绪功能和暗示功能。

个体信息交流和组织信息交流的不同[3]

  个体信息交流和组织信息交流有着不同的特点。

  个体信息交流往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参加交流的人数较少。不管是面对面的或是非面对面的交流,个体信息交流中个体总是联系非常紧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信息交流都是面对面的,利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和表情等身体语言、呻吟等类语言、人际距离和衣着等静态方式和书信等其他方式)是其主要方式,两种方式经常互相补充而交替使用,具有明确的情绪功能和暗示功能。行为举止学研究成果认为个体信息交流中语言传播占7%,面部表情占38%,行为举止占55%。个体信息交流中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信息交流,时空的接近是个体信息交流有效实现的外在条件。但是个体信息交流绝不仅仅限于直接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间接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个体信息交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其直接目的是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信息交流形式。在个体信息交流中,除了时空的接近是其有效实现的外在条件之外,双方的共同认知或互相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因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偶发因素比较多。典型的例子如两个人的谈话,谈话的主题、表达方式、开始和结束时间、内容的真实性都不明确或固定,角色的互换非常明显,甚至可能跟随对方的反应和情绪或详细说明或改变话题,有时还被迫对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修正。

  组织信息交流的形式一般都比较复杂,参加交流的人数相对较多,范围较广,因而经常利用各种体外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如文件、命令、告示、刊物、报纸、广播、电视等。对于组织信息交流而言,直接信息交流和间接信息交流方式都需要采用,但间接信息交流易于广泛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使其成为组织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团体信息交流中信息发送体和信息接收体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团体或组织的整体目标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因此,组织信息交流通常是比较规范的,偶发因素较少,传播路线一般是比较明确的。即使在组织信息交流中发收者双方的交互性得到强化,双方的基本状态依然是基本固定的,角色互换并不明显。其中的信息流向主要是从信息发送体向信息接收体流动,从信息接收体向信息发送体进行信息反馈。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传输主要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向信息用户(个体用户或团体用户)的组织信息交流,也包含信息服务机构内部存在的组织信息交流即信息服务机构中组织机构(如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 曹锦丹,曹高芳主编.医药信息服务与用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梅龙宝主编.大学信息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喆 刘志君主编.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桑.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个体信息交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