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 theory of cirtical minimum effect)

目录

什么是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 theory of cirtical minimum effect)是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Harvey Le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

  “临界最小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出发点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承认“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在发展中国家的存在。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

  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即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两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努力。提高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压低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

  当压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的增长会被人口的过快增长所抵消并退回到原来的“陷阱”中;只有当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从而打破低收入稳定均衡。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评价

  评价:

  A、启发性:使人们注意到投资规模的积极作用和人口压力造成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

  B、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的经济学家还指出,突破恶性循环,谋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一个“临界最小努力”,小量资本投入也可以达到目的。因为,人均收入提高时,资本存量质量劳动力素质以及工作技能都可能得到改进。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Yixi.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