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1个条目

重車動載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重車動載重

  重車動載重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一重車公裡所完成的貨物周轉量

重車動載重的計算[1]

  重車動載重的計算公式如下:

  a.重車動載重=貨物周轉量/運用貨車重車公裡

  即: H重、動=\frac{\sum Hl}{\sum N_zS_z}(噸公裡/重車公裡) (1)

  b.重車動載重=管內重車平均靜載重×(貨物在管內的平均運距/重周距)

  即: H重、動=H^\prime×(l管、貨/l)(噸公裡/重車公裡) (2)

  式(2)可以認為是從公式(1)推導出來的,即:

  重車動載重=貨物周轉量/運用貨車重車公裡=(貨物運送噸數×貨物在管內的平均運距)/(工作量×重周距)=管內重車平均凈載重×(貨物在管內的平均運距/重周距)

  即:H重、動=\frac{\sum Hl}{\sum N_zS_z}=(H×l管、貨)/(u×l)=H^\prime×(l管、貨/l)

  貨車靜載重僅能反映在裝車時或重車狀態的靜止條件下(即不包含距離的因素)貨車載重力的利用程度。因此,它不能表現貨車在全部運送過程中載重力的利用程度。貨車動載重則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平均每一重車公裡或運用車貨車公裡所完成的貨物周轉量,從而也就表現出貨車在運送全程中的利用程度。我們的目標就在於以最少的重車公裡和運用車貨車公裡來完成最大的貨物周轉量。因此,貨車動載重貨車靜載重一樣,也是越高越好。

  重車動載重能夠反映重車在運送過程中的載重力利用程度。從式(2)可以看出,它和管內重車平均靜載重成正比,和貨物平均運程成正比,而和重周距成反比。由此可見,當管內重車的平均靜載重越大時,重車動載重也越大。因此,所有提高靜載重的措施,也就是提高重車動載重的措施。至於貨物平均運程,則主要決定於客觀因素,這裡不再討論。但是對於貨車重周距的變化,還要略加說明。我們在討論貨車周轉時間時,一般是將重周距作為客觀因素看待的。應當指出,如果我們能夠儘量利用大型車裝運遠路貨物,用小型車裝運近路貨物,那麼就可以在減少重車走行公裡的基礎上縮短貨車的重周距,並從而提高重車動載重。

  【例題1】有運程100km和200km的貨物各60t,用60t貨車1輛和30t貨車2輛裝運。試比較用60t貨車裝運近路貨物而用30t貨車裝運遠路貨物,與用60t貨車裝運遠路貨物而用30t貨車裝運近路貨物,這兩種情況下的重周距和貨車載重量。

  【解】當用60t貨車裝運近路貨物而用30t貨車裝運遠路貨物時:

  貨物周轉量=60\times100+60\times200=18000(噸公裡)

  裝車數 = 1 + 2 = 3(車)

  重車公裡總數=100\times1+200\times2=500(重車公裡)

  重周距=\frac{500}{3}=167(km)

  貨車靜載重=\frac{60+60}{3}=40(t)

  貨車動載重=\frac{18000}{500}=36(噸公裡/重車公裡)

  當用60 t貨車裝運遠路貨物而用30t貨車裝運近路貨物時:

  貨物周轉量=60\times100+60\times200=18000(噸公裡)

  裝車數 = 2 + 1 = 3(車)

  重車公裡總數=100\times2+200\times1=400(重車公裡)

  重周距=\frac{400}{3}=133(km)

  貨車靜載重=\frac{60+60}{3}=40(t)

  貨車動載重=\frac{18000}{400}=45(噸公裡/重車公裡)

  由例題可見,在兩種不同情況下,貨車靜載重雖然不變,貨車動載重卻因重周距的縮短而相應提高。因此,合理運用大型貨車,縮短重周距,也是提高重車動載重的措施。如果我們為了提高管內裝車的貨車靜載重,將大型貨車儘量保留在管內周轉,顯然不利於大型貨車的合理使用,不利於重車動載重的提高;而此時靜載重的增加,也只是客觀原因所造成,不是主觀努力的結果。

  由於同樣原因,對於遠路貨車靜載重的提高應當特別註意。如果遠路貨車的滿載程度不高,其損失必然比近路貨車要大,重車動載重也要降低得多。

參考文獻

  1. 錢仲侯,楊愛芬.鐵路運營與經濟指標.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重車動載重"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