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生態運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环境保护运动)

生態運動(Ecology movement)

目錄

什麼是生態運動

  生態運動又叫環境保護運動或綠色運動,是以保護生態為宗旨的運動。全球生態運動(Ecology movement)的基礎是環境保護,是1960年代末期興起的新社會運動之一。生態運動為一個由價值所驅動的社會運動,應與原有的生態學有所區別。

  生態運動產生1970年代初期,是西方國家新社會運動中最活躍,法及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對歐美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影響和衝擊最大的社會運動。

生態運動的興起

  世人對地球生態危機的廣泛承認,促進了生態運動的發展。 同時,生態活動也喚起了民眾意識。從20世紀初興起的保育運動(Conservation movement),到60年代對化學殺蟲劑的關註,孵育了生態運動與瑞秋·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60年代和70年代對核武和核動力的關註,之後80年代的酸雨問題,還有90年代臭氧層破洞和森林開伐,以及現在的氣候變化和全球暖化等議題,是許多人所關註的焦點。除了上述這些與物種滅絕等更大的全球議題,生態運動同時還包含了保護環境的所有團體。

  生態運動發展並衍生出各種變化,像是政治領域中的綠黨。綠色和平等組織更為激進,對於環境破壞採取直接的行動。生態運動對於人、行為、事件的觀點圍繞在蘊含生態學與自然的政治思想和生活形式。

  196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國家普遍經歷各式各樣的抗議和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運動﹑婦女運動﹑反核和環境保護運動,種族民權運動,以及反戰和平運動。儘管這些社會運動的發展動因﹑核心議題、參與者構成﹑發展過程和鬥爭策略千差萬別,但是參與者追求共同的目標——更多的政治參與和更高程度的自主。他們批判中央集權和官僚主義的國家機器,置疑單純強調經濟增長,反對人類為中心和征服自然的傳統思維模式,要求重構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形成風起雲涌時新社會運動。

  生態運動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主要目標是重構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創建更加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生態問題古已有之,但環境與生態成為“社會問題”卻是工業化與都市化革命的結果。19世紀後半期,歐美已出現一些以環保為目標的壓力團體。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經濟進入持續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環境污染問題也暴露的淋漓盡致,先後出現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環境污染成為超越民族國家與文化的“全球問題”,處於世界各國社會經濟政策議程的中心,生態運動應運而生。[1]

生態運動興起的原因[2]

  (一)糧食安全問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是,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糧食安全問題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在《2003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中指出世界上還有8.52億人口挨餓,發展中國家多達8.15億,發達國家占3700萬人。另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02年公佈的統計數據表明,過去的5年裡全球饑餓人口每年平均減少600萬,還不到規定目標2200萬的28% ,平均每天有兩萬多人死於饑餓,其中大部分是兒童。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中提出到2015年糧食不安全人口的數字將減少到6.75億、按目前的減少貧困人口速度,這一目標到2050年才能實現。

  (二)氣候變暖。

  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盒無法迴避的世界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從1860年有氣象增加了0.9攝氏度。非洲平均氣溫也比100年前上升5攝氏度。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最暖的13個年份出現在1983年以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已經做出結論,全球氣候變暖的速率將比過去100年還要快,未來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至5.8攝氏度,人類將完全進人一個變暖的世界。

  (三)物種滅絕加速。

  從35億年前出現生命到現在,地球上已有5億種生物生存過,到如今,絕大數已經消逝。物種滅絕作為地球上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本是正常的。在過去 500年中,諸如旅鴿,海雀、袋狼和斑驢等844個物種已經滅絕,還有多達16000個物種正受到滅絕的威脅。世界上11%的鳥類已經消失,非洲一些地方的類人猿減少了50%以上,亞洲40%的動物和植物將很快消失。目前一半的有袋動物.1/3的兩棲動物和1/4的果實樹種,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此外,還有1/8的鳥類和1/4的哺乳動物依然沒有擺脫瀕危狀況。到2025年,全球2/3的海龜也將於我們永別。

參考文獻

  1. 劉繼同.生態運動與綠色主義福利思想:生態健康科學與新型公共衛生框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9-73.
  2. 張文利. 淺析生態運動思潮[J].西江月,201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運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