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咬合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咬合理論(Theory of Articulation),又被稱為接合理論

目錄

什麼是咬合理論

  咬合理論後馬克思主義代表拉克勞率先發展,後由文化研究學派的領軍人物斯圖爾特·霍爾引入文化研究。咬合在字面上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出或表達,即把單個章節連成一個具有意義的詞語;二是形成一個彈性的聯繫,使文本和讀者的社會情境之間被機動地聯繫在一起,令讀者建立認同感。霍爾利用了這個詞的雙關,來表述通俗文化是如何將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和受眾的常識縫合在一起,從而實現統治者的霸權的。費斯克在研究中,利用了這一理論分析霸權的建立過程。

咬合理論的觀點

  斯圖亞特·霍爾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代表人物,咬合理論由霍爾提出。在霍爾看來,“接合”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將兩種或多種不同要素連接在一起的方式,它體現為一種關聯的實踐,這種關聯通過差異化的要素中建構同一性而完成。因而,“接合”是建構,它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絕對的,它是語境化的產物,或者說,它是特定時機下各種“相異原素”連接在一起的某種方式,這種方式形成某種新的機制或連接後獲得某種新的意義。

  “接合理論”超越了簡單的霸權與抵抗的對立關係,更加突出意義的多變性、多樣性與語境化的特征,避免了還原論和本質論的雙重困境。

  文化研究學派經歷了三次演變,首先是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是阿爾都塞,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認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其次是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由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談判、鬥爭達成妥協的領域。其後,霍爾根據咬合理論以及霸權理論提出編碼解碼理論,即受眾對於文本有三種解碼方式,即主導式,協商式和抵抗式。主導式解碼是受眾對信息解讀的過程方式完全符合編碼設定的預期,受眾以傳者的方式解讀,認可傳者的觀念;協商式解碼是解碼者和編碼者進行微妙的討價還價,受眾與支配意識形態始終處於一種矛盾的協商過程。對抗式解碼是受眾採取與占統治地位的編碼完全相反的策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將信息賦予新的意義。

咬合理論的意義

  咬合理論表明意義不是傳送者“傳遞”的,而是接受者“生產”的。閱讀文本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一個社會談判和觀念博弈的過程。

  傳播者應當調查研究受眾對於媒體內容採取的解碼方式,積極調整編碼策略,讓自己的觀點更容易被受眾接納,從而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例如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採用“火星文”標題報道火星著陸,引發很多用戶的共鳴,用戶使用“火星文”在評論區交流,達到了協商式解碼的效果。用戶對媒體的內容採用對抗式解讀,傳播者的意圖無法實現。例如共青團中央推出的虛擬人物“江山嬌”、“紅旗漫”,一些用戶使用抵抗式解讀,傳播者需要考慮調整傳播策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咬合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