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式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蚂蚁式管理(Style of Ant Management)
目录 |
蚂蚁式管理是制度经济学的一种体现。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邦纳保(Eric Bonabeau)和梅耶(Christopher Mey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分析,从蚂蚁和蜜蜂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管理学知识。
蚂蚁集结的时候能够自我组织——不需要任何领导人监督,就形成一支很好的团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动,迅速调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位学者把这种能力称为“蜂群智慧"(swarm intelligence),并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工厂排程,人员组织,甚至策略拟定上。
蚂蚁的另一个分工模式是弹性分工。一只蚂蚁搬食物往回走时,碰到下一只蚂蚁,会把食物交给它,自己再回头,碰到上游的蚂蚁时,将食物接过来,再交给下一只蚂蚁。蚂蚁要在哪个位置换手不一定,唯一固定的是起始点和目的地。
这种蜂群智慧有三种优势:
一、弹性,可以迅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二、强韧,即使一个个体失败,整个群体仍然可以运作;
三、自我组织,无需要太多从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
举例来说,在蚂蚁群体出发采集食物的时候,比较突出的是,无论如何蚂蚁总能找出最短的路径,把食物搬回家。当发现食物时,两只蚂蚁同时离开巢穴,分别走两条路线到食物处。较快回来的,会在其路线释放出较多的化学外激素作为记号。因此,其他同伴闻到较重的味道时,自然就会走较短的路线。这个智慧靠的是两个简单原则:留下外激素,以及追随足迹。
运用这个简单原则,可以解决复杂问题。例如,电信网络从夏威夷到巴黎必须经过很多节点,聪明的系统必须能自动避掉塞车的地方。惠普实验室发展出一个方法,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就像蚂蚁留下外激素一样,电话就追随这些资讯来连接。当一个路线塞车,这条路线的使用者也会塞车,自然发出讯号,这条路线就放弃,电话改走比较顺畅的路线,让塞车迅速缓解。
一家大型零售连锁店就运用这个模式,来管理其物流仓储中心。以前该仓储中心用区域方式来捡货,除非上一手完成工作,下一手不能接手。以书为例,一个人专门负责装商业书,另一个人专门负责装儿童书。问题是,每个人的速度可能差距非常大,订单对每一种商品的需求差异也有大小,因此总有人在等待别人完成才能接手。
经过研究,该物流中心改用“蚂蚁模式",一个人不断拣出产品,一直到下游有空来接手工作后,再回头接手上游工作。研究人员用电脑模拟运算发现,运用这个模式时,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该仓储中心通过这种方法,生产力比之前提高了30%。
评论(共179条)
很不错。 但我个人观点认为,单纯的蚁群模式只是一个理论工具,与现实还有一定差距。想运用到现实还需一定的改进。例如:懒惰是人的劣根性。如果运作过程中有一环偷懒,那他上游和下游必将为此承担额外大量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量化工作,用多劳多得的机制去激励员工。 再看另外一种假设:如果从一项任务开始,直到任务结束都没有人来接应。那么,这个人需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换句话说,他需要知道这项任务的每个环节。但现实中这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还需加以调整。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这个模式不错,但从实际讲,太过与浪漫主义,挺让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这种模式,又可以把这个理论运做的好的话,那得需要多高素质,个人能力多么突出的员工啊,得需要责任心多么强,管理能力多么优秀的领跑者。每个员工都要了解模式运做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以应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伤,有人辞职,有人结婚,,,,,,,,]我敢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缺人,少人,人手不够,员工不上进,没责任心]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的后果。
楼上有疑问的同志,我想这个“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就像蚂蚁留下外激素一样,电话就追随这些资讯来连接。当一个路线塞车,这条路线的使用者也会塞车,自然发出讯号,这条路线就放弃,电话改走比较顺畅的路线,让塞车迅速缓解。”已经回答了你们的疑问,就是利用发达的通信手段,实施严格的管理,保证不会出现掉包,不接受包的现象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人与人的具体状况不同,(思想、体能等)在具体实施中会出现能者多干,滑者少干或不干等情况
“弹性分工”!!!实话说难度很大,这需要员工素质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品,基本上可能要与日本企业所提倡的现场管理的员工要求素质,即为主动,积极,负责,还有当企业为自己的家,即主人翁的精神。这真是一种未来的管理方式!!一家之言而已!!
虽然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理论,但应用在人类社会中,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人类不是蚂蚁,它们只有简单的需要,为满足需求,它们不会斤斤计较,但我们会计算,心中有一杆秤来评价公平机制
我个人认为他只是提供一种参考而已,说实话我也觉得这是个比较理想的理论,毕竟人与蚂蚁不同,人有惰性等本能,但我想我们是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尽量找到一个适合点,达到管理上的最优化。
对于弹性分工不是很理解,关键是人一般看收入与支出是否成比例,包括金钱收入或其他,对于支出,在现实中有些工作很难被量化。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的时候,弹性分工只会带来不利影响。
蚁群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主要是它们会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与安排。所谓的猾者、懒者都是他一个方面消极的表象,如果我们能发现他们积极的方面,作出适当的分工安排,岂不是人尽其才?!
我们可以把蚂蚁的形象扩大化,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企业与企业等的合作,这样在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起点,在利益的促使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辟
蚂蚁是不计成本的,而雇佣员工是要计算成本的。即使像蚂蚁要样使用流水线的话,就随时需要有一条备用的通路,这样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一条备用通路则导致协同工作失败。
我觉得楼上的都讲的很对,但是有几点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这里的蚂蚁式管理是主要针对物流这一块的。第二,一物体从A点送到B点,我并没有看出需要那么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觉得员工本身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技术含量,而是高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其实是靠培养的,谁说蚂蚁都是勤劳的,我们是人,又不是蚂蚁,怎么知道人家就没有偷懒的呢。 关于这个,我觉得可以参考“懒蚂蚁效应",然后相结合来考虑。毕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并没有人规定说以企业只可以运用一个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啊。 第三,我觉得要弹性分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谁能保证所有的蚂蚁都生一个样,连脚也一样长,跑的速度也一样快??! 如果一个动作慢点,下游的动作快点,2者相结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如果企业在实行改革的时候,教导员工如果团队合作,什么是整体利益,什么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假设按多劳多得制来分配最后的利益,整体利益提高了,个体也间接受益)那么也就不存在员工偷懒的问题了。第四,楼上有人提到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生病,比如受伤,辞职等等,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疑点,假设企业中运用的是蚂蚁式管理,当员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个没来,谁都可以替补,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决方案么。 第五,文中所说的试验中有提到,惠普是”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可见,其实源头的蚂蚁虽然是固定的,但并不是只有一只,而且搬运的时候,也不只是一只蚂蚁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只蚂蚁在下游,假设上游是一蚂蚁群,因为大家的工作并没有固定死,那么上游的蚂蚁群中快的应该可以补足动作慢的蚂蚁吧,因而总能碰到下游的蚂蚁,同理,下游的蚂蚁群应该总能碰到上游的蚂蚁,也就不存在一蚂蚁会走完全程了。 第六,关于为什么源头的蚂蚁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个人理解应该是,就好比是运动会上比赛跑步的时候,内圈的运动员跟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不是在同一条线上,而是一前一后。但是终点的线确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内圈跟最外圈起跑线的距离应该也不是随便乱划的,也就是说,源头的蚂蚁最慢的速度应该有个最小值。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
"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最慢的人在一开始,此事后面快的人已经做完事情了,回头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体效率提高了;最后一个人速度最快完工后,可以快速接上前一个人的业务,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因为最慢的人在一开始,此事后面快的人已经做完事情了,回头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体效率提高了;最后一个人速度最快完工后,可以快速接上前一个人的业务,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后面速度快的人完成任务后,会对前面速度慢的人造成一定的压力与紧迫感,从而迫使速度慢的 人提高速度,这样整体的动作速度就能得到提高。
首先,该管理模式主要适合于物流企业或企业内的物流部。 其次,成员需要较高的道德素质,会这个需要企业下功夫去培养。 最后,企业需要设置一套动态的规范去约束各个成员,并设置优良的业绩考核制度。
的确是,这个必须靠高度自觉,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方可执行。
你说的有道理,我也考虑到了。第一个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可以用轮岗制来解决。诚然,蚂蚁只是兵!所以这个方案用在基层最为合适。谢谢!
我们可以把蚂蚁的形象扩大化,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企业与企业等的合作,这样在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起点,在利益的促使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辟
按照理想的情况,就像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一样,员工的能动性是绝对的,总是积极向前的,这不是没有可能,电筒鬼十则中的工作自己找,不要等指派就可能是培养员工的这种绝对工作的态度;但是除去这些因素之外,蚂蚁相对于人来说力大而且精力持续时间更长,在实施对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蚂蚁模式管理必然增加工作量,增加精力体力的消耗,所以在运用上又将有所限制。
虽然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理论,但应用在人类社会中,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人类不是蚂蚁,它们只有简单的需要,为满足需求,它们不会斤斤计较,但我们会计算,心中有一杆秤来评价公平机制
这点我赞同,人的欲望太恐怖,不同的需求和欲望,就会导致在工作中的分歧!
传送食物途中,一只蚁出现问题,工作不就会在该蚁身上停了下来????而影响到整个流水作业??
后面的人会接上来的。
这是一种启迪,并不是所有的原理和方法都可以直接用到实处的,如果真这样的话,管理人才就是那些最会背书的人。
同意!
"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这是为什么呢??
统计规律吧……
管理方式要看情況的﹐以上管理方式只能用在一些工序較少的工業上。 除非公司本身每一個人都身懷絕技﹐要不言只會像我所說的只能用在一些工序較少的工業上。
蚂蚁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但不可以全盘借用,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有一定得惰性,在思考的同时,也在找着如何偷懒的方法,蚂蚁中也有管理者存在。可以学习可以鼓励,,,
楼上说的“蚂蚁不用去创新 ”,你有确实观察蚂蚁吗,又或者你确实有仔细阅读过蚂蚁相关的材料吗,做如此的定论。如果没有,你岂知道蚂蚁不是与时俱进。蚂蚁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环境都会发生改变。面临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缩小,或扩大,蚂蚁也会改变管理模式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好比人对环境的适应。没有最强的人,只有最快适应环境的人。
在这种模式下,人的不可替代性被削弱,这对降低企业风险有利,但是员工有原生的抵触情绪。为抵消其负面影响,企业需要付出额外的监管成本。因此,只应适用于低技术高重复性的部分。
MBA智库感谢您的补充,您的贡献使智库更加完善,感谢您的参与!
我觉得楼上的都讲的很对,但是有几点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这里的蚂蚁式管理是主要针对物流这一块的。第二,一物体从A点送到B点,我并没有看出需要那么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觉得员工本身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技术含量,而是高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其实是靠培养的,谁说蚂蚁都是勤劳的,我们是人,又不是蚂蚁,怎么知道人家就没有偷懒的呢。 关于这个,我觉得可以参考“懒蚂蚁效应",然后相结合来考虑。毕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并没有人规定说以企业只可以运用一个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啊。 第三,我觉得要弹性分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谁能保证所有的蚂蚁都生一个样,连脚也一样长,跑的速度也一样快??! 如果一个动作慢点,下游的动作快点,2者相结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如果企业在实行改革的时候,教导员工如果团队合作,什么是整体利益,什么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假设按多劳多得制来分配最后的利益,整体利益提高了,个体也间接受益)那么也就不存在员工偷懒的问题了。第四,楼上有人提到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生病,比如受伤,辞职等等,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疑点,假设企业中运用的是蚂蚁式管理,当员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个没来,谁都可以替补,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决方案么。 第五,文中所说的试验中有提到,惠普是”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可见,其实源头的蚂蚁虽然是固定的,但并不是只有一只,而且搬运的时候,也不只是一只蚂蚁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只蚂蚁在下游,假设上游是一蚂蚁群,因为大家的工作并没有固定死,那么上游的蚂蚁群中快的应该可以补足动作慢的蚂蚁吧,因而总能碰到下游的蚂蚁,同理,下游的蚂蚁群应该总能碰到上游的蚂蚁,也就不存在一蚂蚁会走完全程了。 第六,关于为什么源头的蚂蚁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个人理解应该是,就好比是运动会上比赛跑步的时候,内圈的运动员跟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不是在同一条线上,而是一前一后。但是终点的线确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内圈跟最外圈起跑线的距离应该也不是随便乱划的,也就是说,源头的蚂蚁最慢的速度应该有个最小值。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
赞同你的观点!!活学活用啊!!管理方式是死的,但我们人是活的~~所以好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就看管理者怎么去做~··
“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那么,谁会愿意当那个速度最快的呢?
好 考虑实际!他是似乎忽略了多劳多得的社会财富分配呀 !
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约束慵懒
这就想你要治理中国的贪官一样!不是吗?
这个貌似有点像企业的各个部门,比如公司的文化是不提倡加班,但是一旦接到的货单多,那么就要求量,高层管理决定量,至于细节,由员工把握(蚂蚁搬食物,也是为了储存,如果储存到满了,那么就是量够,那么蚂蚁去将不需要找食物),各组之间分配量,然后按照实际做出来的量领取工资,速度快的部门量多,领的工资高,当然如果是一条线,A-B-C-D,如果一个环节发生偷懒,那么企业必须有应急的方案,比如A-E-D,以确保环节的正常进行。在合理利用人员方面,我个人觉得提倡懒惰和勤快的一组,有比例的搭配,最好是1:1,当然按照A-E-D的方案,E属于备用人员,肯定要开销公司的成本,所以E可以担任组长或者班长职位,并设N个,当业务正常进行的时候,E可以进行管理职能,当有人请假,E可以作为代班人员行使业务职能。也就是说,这个蚂蚁效应里面,有E的存在,随时可以作为补充,以确保流程的正常进行。并且企业实行淘汰制,当偷懒的被发现以后,进行监管必要时让他换岗或者离开,将培训好新技能的人安排上岗。(类似于目前的移动客服,3个月一批新人培训)。
比如公司的文化是不提倡加班,但指标完不成时的必须加班的原则.
我觉得蚂蚁效益,如果说没有懒蚂蚁,也是企业文化,或者企业的淘汰造成的。
我们觉得蚂蚁勤劳,也是别人或者书上这么说,所以我们也就这么认为了,这个就是文化的作用。
要知道蚂蚁的分配制度比人类的强多了,吃白饭不干活的只有蚁后吧,但还得负责繁衍后代的重则,而人类呢.....
在小团体和非营利机构里面就有类似的例子,简单来说蚂蚁式管理和大锅饭还有不少类似之处
蚂蚁只有在把食物放到家后才知道自己的路线较短。然后自己又回去做记号吗?
应该是不同蚂蚁发出不同的信号,最先完成的,在终点把自己的信号做特别标记,别的蚂蚁一出发就知道哪个信号指明的路是最短的。
加用鲶鱼效应就好了。
蚂蚁效应的实施,如果有一套相应的设施全程变控,各个环节都可以知晓其它环节的进展,而基本前提成立,即高素质员工,协调型管理者,优秀公司文化,各环节各司其职,兼顾漏节。
蚂蚁为了共同利益,但是员工会这么想不? 每只蚂蚁的能力相近,但对人来说是这样的麽? 蚂蚁很勤劳,人会么? 蚂蚁的东西会均分,但人的会么? ……理论不错,但是应结合实际,再改善改善。
蚂蚁论是非常不错的理念,但是这本来就不属于人类的范畴。蚂蚁们一心一意为了家园,而努力,为了家族强大而奋斗。而且可以不言讳的说蚂蚁没脑子,但是人却有。所以可以说这个理念只适合家族制企业!
"较快回来的,会在其路线释放出较多的化学外激素作为记号。因此,其他同伴闻到较重的味道时,自然就会走较短的路线。" 逻辑上是不是有问题啊?蚂蚁在回来的路上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较快的那一个.倘若(肯定)不知道,又怎么可能释放出所谓"较多"的激素???
看过另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理想,不过很现实。效率高的被放在最远端,效率低的理所当然地被放在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效率高的永远是干活的,效率低的反而成了有决策权的。
应该是不同蚂蚁发出不同的信号,最先完成的,在终点把自己的信号做特别标记,别的蚂蚁一出发就知道哪个信号指明的路是最短的。
浓度。一边走一边释放激素,距离较短的,来回的次数就较多,浓度就越高。
不要认为什么都不可以,相信人类的善良。如果太多的话,那工作怎么办呢!其实管理模式也是双方选择的。蚂蚁式管理就会管理处蚂蚁式的人,非蚂蚁式的人子会被淘汰的。
我觉得要达到这种管理模式,至少组织要具备以下特征 1、有共同利益;2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3员工们都有很高的素质,不会偷懒,斤斤计较;4有“释放外激素、追随足迹”的机制。个人言论,请多批评
非常正确,很多言论不切实际,夸夸而谈,华而不实。
把效率最低的放到最开始,是应该的!因为效率最低的话,要完成同样的工作量需要更多的人,而末端的精英需要的人较少,但是效率是相差无几的!并且,对于整个环节来说,每个节点的人员并不需要知道整体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只需要知道相邻的几个环节即可。如果是经常需要相差环节较多的人员相互调换,那么说明整体的人员配备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蚂蚁效应可以解决的,需要整体的优化!还有,整个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我认为,效率最高的,也就是在末尾的报酬不但要在基本报酬有所偏高,并且如果是帮助其他人的话,那么,要另计报酬,并且报酬的技术要从拖后腿的员工报酬里面口臭。这样,就会达到一个整体公平的利益,另一方面,会激励前段的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向末端靠拢!如果,整体工作效率提高后,要实行一个整体报酬的响应提高! 个人所见,请批评!
因为最慢的人在一开始,此事后面快的人已经做完事情了,回头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体效率提高了;最后一个人速度最快完工后,可以快速接上前一个人的业务,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你这样说那每个人都愿意做速度慢者,因为慢了反而自己的工作量就减少了,何乐而不为??? 怎么可能还来高效率??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这个模式不错,但从实际讲,太过与浪漫主义,挺让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这种模式,又可以把这个理论运做的好的话,那得需要多高素质,个人能力多么突出的员工啊,得需要责任心多么强,管理能力多么优秀的领跑者。每个员工都要了解模式运做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以应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伤,有人辞职,有人结婚,,,,,,,,]我敢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缺人,少人,人手不够,员工不上进,没责任心]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的后果。
是啊,人不像蚂蚁那么简单,人又不是机器,没有私欲,没有病痛,没有种种因为工作衍生出来的麻烦事,像蚂蚁那样按着一定的轨迹一定的行为态度一成不变的进行一项活动
我觉得楼上的都讲的很对,但是有几点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这里的蚂蚁式管理是主要针对物流这一块的。第二,一物体从A点送到B点,我并没有看出需要那么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觉得员工本身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技术含量,而是高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其实是靠培养的,谁说蚂蚁都是勤劳的,我们是人,又不是蚂蚁,怎么知道人家就没有偷懒的呢。 关于这个,我觉得可以参考“懒蚂蚁效应",然后相结合来考虑。毕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并没有人规定说以企业只可以运用一个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啊。 第三,我觉得要弹性分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谁能保证所有的蚂蚁都生一个样,连脚也一样长,跑的速度也一样快??! 如果一个动作慢点,下游的动作快点,2者相结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如果企业在实行改革的时候,教导员工如果团队合作,什么是整体利益,什么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假设按多劳多得制来分配最后的利益,整体利益提高了,个体也间接受益)那么也就不存在员工偷懒的问题了。第四,楼上有人提到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生病,比如受伤,辞职等等,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疑点,假设企业中运用的是蚂蚁式管理,当员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个没来,谁都可以替补,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决方案么。 第五,文中所说的试验中有提到,惠普是”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可见,其实源头的蚂蚁虽然是固定的,但并不是只有一只,而且搬运的时候,也不只是一只蚂蚁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只蚂蚁在下游,假设上游是一蚂蚁群,因为大家的工作并没有固定死,那么上游的蚂蚁群中快的应该可以补足动作慢的蚂蚁吧,因而总能碰到下游的蚂蚁,同理,下游的蚂蚁群应该总能碰到上游的蚂蚁,也就不存在一蚂蚁会走完全程了。 第六,关于为什么源头的蚂蚁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个人理解应该是,就好比是运动会上比赛跑步的时候,内圈的运动员跟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不是在同一条线上,而是一前一后。但是终点的线确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内圈跟最外圈起跑线的距离应该也不是随便乱划的,也就是说,源头的蚂蚁最慢的速度应该有个最小值。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
上面的朋友,我非常赞成你的说法。
案例中如果采用了这种方法的话,请问,原本速度最快的员工怎么能保证依旧保持高速。理论上他做的工作比前面的人多,假设干的多赚的多,那么原本慢的员工的动力又在哪? 蚂蚁式管理是个好理论,但是我觉得这是小型公司应该实施的。大公司实现的可能性太低。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主要是看人怎么去运用,当然,如果碰到个脑筋不转弯的那就白搭了,不过你的观点说的很对。是在大企业工作的吧....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思维O(∩_∩)O~
我想说的是 一、食物是不是只有一个? 二、在搬运过程中是不是又机动蚂蚁? 三、在没有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为什么蚂蚁那么卖命,我想这个很多人提到,但是没有人提到佛洛依德的人的需要理论,是否应该关联,当人不是蚂蚁的时候,培训是否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 四、这个定律真的只适用于物流?
恩是的 太对了
虽然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理论,但应用在人类社会中,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人类不是蚂蚁,它们只有简单的需要,为满足需求,它们不会斤斤计较,但我们会计算,心中有一杆秤来评价公平机制
同意观点 除非员工都是机器人
听起来很理论,有个疑问:两只同时出发的蚂蚁,在留记号的时候,怎么能知道最后返回时谁更快些呢,如果未知,那怎么会留下更重的气味呢?
绝对可以。如果两只蚂蚁同时出发,首先在走过的路留下轻微的气味,先到达目的地的一只通常会等待令一只的到来确定先后,就在返回的路上留下明显的记号。现实中,首先发现猎物的蚂蚁会马上返回往来的路,如果在返回的路上碰到别只蚂蚁,就会开始做明显的记号,每次相碰都会留下记号,直到到达巢口通知所有有关的工蚁。刚才路上被碰到的有两个选择,一:去确定猎物的有关资料;二:帮忙去通知其他的蚂蚁。这样很快地,一条‘高速公路’在大家的帮忙下很快地被创造出来。 这点与人与一些动物的行为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当一个好的机会或坏消息,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就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引起有关的群众作出相对性的行动。
蚁群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主要是它们会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与安排。所谓的猾者、懒者都是他一个方面消极的表象,如果我们能发现他们积极的方面,作出适当的分工安排,岂不是人尽其才?!
说得好
我觉的与心理因素有关吧!蚂蚁理论可以使员工感觉自己做的事不多(不知可不可以与流水线相提并论)~~~~~~所以更有精力去做~~因而效率也就提高了~~~~
员工的自我组织性值得不懈的追求和期望,但达到蚂蚁式的素质如海市蜃楼,很理想化。 我觉得蚂蚁们的工作方式是机械式、规范化、模式化的,目的明确后一如既往,执行过程中基本无主观因素影响,这就如我们人类发明的各种智能化的机器,设定程序后即可自我运行。但我们是人,有着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复杂思想和情感。虽然同一组织中的个体有着共同的目标,但这些所谓的“共同目标”更多情况下只是组织的一厢情愿式目标,只代表了组织领导者的意志,可以规范个体的行,却很难凝聚个体的心。但我们也不用太悲观,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来弥补个体的天性对组织的影响。
蚂蚁只有在把食物放到家后才知道自己的路线较短。然后自己又回去做记号吗?
原文有:“气味最浓的一条路径是最短路径”因为每一个节点之间的蚂蚁都会选择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行进的过程中都会留下味道,从而,最短路径的味道是最浓的。
应该是这样解释吧~
模式工具固然可以借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和蚂蚁:人的欲望的随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做为一个优秀管理者是无法控制的,蚂蚁群体和个体的思想已经固化 了,所以自律性高。我们大中国人较多人处事都很会变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流程固化,即使人员更替也不影响该模式;责任到人,每人都用代码代替,可以追究到底;以量化和品质做标准考核参数。
任何一种管理工具都有她最优的一面。如何发挥她的优势,那就看管理者对工具的使用水平了。如果你机械的套用工具,很多时候是失败的,即使成功也存在很大的侥幸因素。人是有思想的,你要把你的管理思想赋予管理工具,那么你的成功会多余失败的。
支持
从逻辑上来讲,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很完美,一环一环都完美的丝丝入扣!但是,地球上只要是一个种群的蚂蚁,他们的身体构造甚至脑袋里的思想都很相似,它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外出寻找实物,并且每一只蚂蚁的能力都差不多(蚁后除外),它们的社会级别也不复杂,可以说是个单纯的社会!但人类的社会就截然不同!所以要把这种近似完美的理论完全运用到企业中、并获得理论上的那种结果,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这种理论还是可以给现代企业很多启迪!可以“剪枝”后在“嫁接”在企业里!或许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有个疑问,如果把蚂蚁换做人放到工作中的话,由于人本身的惰性肯定会希望自己少付出一些。因此,便容易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当然我们可以用激励的方法来达到目标,可是怎么激励又是一个问题!原因就在于人跟蚂蚁有本质的区别:人是为别人工作的,而且有惰性;蚂蚁视为自己工作的,而且没有惰性!
这点我赞同,人的欲望太恐怖,不同的需求和欲望,就会导致在工作中的分歧!
是的我也同意你的关点,人与人各各方面的不同都会导至工作中的不一致,所以决定权在上级手中,才能达成战略上的同向前时。
赞同!
个人认为是属于完美流程、提高效率的一种模式。在现时的企业发展阶段、社会环境、落实和实施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做不到,毕竟人和蚂蚁是两回事。
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这是值得尝试的。以上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消极的想法。为什么不可以鼓励员工,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责任心,虽然可能存在以上情况,但也要信任他们,员工才会有动力。这是一种企业或者组织文化。
蚂蚁和人工作的利益趋势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用蚂蚁的这种行为,来管理人的工作,很有困难! 人是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对于积极面,可以通过激励制度,来管理;对于消极面,可以采用约束制度来管理。
蚂蚁搬运食物的整个过程只是一个单一的工序,而举例所说的装订书有不同的工序,如果要每个人都掌握所有工序就比较难了。这个管理模式只能适用于机械、电脑控制方面,管理人比较难适用。
人就是人,弹性过大,管理难度会明显增加,蚂蚁是固性的,它们的目标一致,工作单一,结果采用此模式肯定可行,但应用于人的管理上在很多地方不可取,不过在一定的场合和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
"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最快做完呗,后面没事做的话前面那个就会加快速度来适应后面的速度咯,相反的话会使所有人的速度都变慢
很好的理论,但做为的人的惰性往往会起更大的作用,所以,蚂蚁式管理的关键还是团队的建设,组织文化、目标、激励等众多因素综合提升,才能有可能在组织中施行,否则只能是空谈!
从技术的应用角度看,能有发展的前景。
能启发思路
我受益的地方:1、发现最短的路线,就是经验要在组织内分享,已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2、固定的起始点和目的地,即确定合作的方式与目的。 3、经意的管理思想,等待即是浪费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这个模式不错,但从实际讲,太过与浪漫主义,挺让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这种模式,又可以把这个理论运做的好的话,那得需要多高素质,个人能力多么突出的员工啊,得需要责任心多么强,管理能力多么优秀的领跑者。每个员工都要了解模式运做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以应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伤,有人辞职,有人结婚,,,,,,,,]我敢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缺人,少人,人手不够,员工不上进,没责任心]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的后果。
可以将全部环节分解成几段环节,这样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又可以降低一点点了。大范围不能实施,就在化整为零。
看了大家讨论的这么多,个人觉得大家讨论的有些片面,甚至大家的观点都很一致,大多讨论的是员工素质啊,最短路径啊,员工的自主弹性分工啊,员工的种种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员工不能像蚂蚁那样,能自动的做到弹性分工;为什么我们的员工都不会去做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益,二是责任。在利益面前,如果做对了,大家都相安无事,如果做错了,多做的人总是挨骂的多,所以我们的员工绝大多数安于本份。
个人观点,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蚂蚁模式,追溯源头,它来自于我们的管理层,来自于我们的管理制度,来自于我们的人性。从管理层我们就看重利益,绝不容我们的员工出错,我们的管理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的每一次决定都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管理层希望我们的企业是一部自动运行的永动机,每位员工都是自己岗位上螺丝钉,如果站错了岗位,自底向上的所有管理层都会对你做出严厉的回应。那么,我们还有谁愿意去做蚂蚁呢?
如果非要让我们的员工做蚂蚁,那么,我想,我们的管理层应该要先做蚂蚁。
很不错的理念,但是也仅仅限制于理念,个中发展,必须还是要得到一个更高试验团队的认可,理论上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并且理论上可以执行的管理模型,否则不要说谁谁谁去试验,最终这也只会一如无数尖端的设计理念,昙花一现。没有企业愿意当小白鼠,更多的企业会选择一个最起码看似可行的管理体系,继而执行、从细节上一点点优化。蚂蚁式管理模式优势在于最大化节约了资源,管理层次少,弹性高,对环境的依赖降到一个低点,但是就目前哪怕世界精英团队,恐怕都无法直接付诸施行。既然是人,既然是管理,监察体系的支出就已经是不可想象的。管理就是一分为二,管在前,理在后。在中国更是不可想象,一如所谓的共和思想。当然事在人为,更希望这些个“家”,将之完善化、可行化。
我觉得可以利用特定岗位的薪水范围(是某个岗位的薪水范围,不是针对个人)公开化来界定不同岗位的要求,这样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一种比较的心理需求,越是不知道别人的工作要求和薪水对应关系,越难给自己的工作强度定位。同时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给每个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主要是别人的横向对比
我个人认为,每一个管理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好与不好其实要看各位管理层的管理手段,虽然这个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但是也因为此模式,给各位管理层有很多宝贵的意见和提高各位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我们看这些管理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不要把重点放在此方法有什么漏洞或者什么不完善之处,更重要是把这个方法如何完善更契合实际管理上!
比较自主的合理的团队分工是蚂蚁管理的精髓。但个人认为,文章中缺少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领导能力(即蚂蚁中蚁王调控能力)。例如现在制造行业,有成型的理论,有精辟的流水线分工。但是往往运行一般般。难道是团队合作问题?难道是人员素质问题?往往不然,团队的领导能力及要求下属有效率的理解工艺的方法往往才是前提,其次才能团队配合。
很精辟,有机会深入探讨一下
电话的例子,管理也是管理看上去不可清晰定义的各种事情,我觉得在这方面蚂蚁管理的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难点在于我们在哪里放下激素,怎么去利用这些激素。想到现在各种it管理系统。他们除了能提供事务流程外,能不能也能记录激素。这个我要思考一下。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这个模式不错,但从实际讲,太过与浪漫主义,挺让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这种模式,又可以把这个理论运做的好的话,那得需要多高素质,个人能力多么突出的员工啊,得需要责任心多么强,管理能力多么优秀的领跑者。每个员工都要了解模式运做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以应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伤,有人辞职,有人结婚,,,,,,,,]我敢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缺人,少人,人手不够,员工不上进,没责任心]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的后果。
有道理,如果每个员工能够精通任何一个环节,他会甘心做一个员工吗
关键之处是人,只要人人能够遵守既定规则且有上进心,任何管理模式都可以执行的。这样的话蚂蚁理论能够更好的执行下去。人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文化及工作氛围营造之所在,切忌以理论定发展。所有理论应用中应该是以自己实情为基调,进行持续优化改进,有理论与经验为辅,少走弯路。
懒惰的人放最前面,比如搬运,他只负责搬离这区域的东西,搬完下班,懒惰的人也有脑子,是搬完再休息和边搬边休息两两比较谁更痛苦?懒惰自然就不攻自破,同样每日一项任务完成则休息,那么同样懒惰不攻自破。如果有死都不愿做的人我也没法,炒了憋
太理想话, 人不是机器, 不是程序, 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 一环套一环的进行下去
我感觉 我们现在是按时间工作 一个工作 不论快慢 都是一直工作 知道下一个接班。。。只有大公司才有 工作量。。所以这个用在大公司比较实用。。。。对于一些小公司的 快慢 都是一样的。。。不停的工作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概况性。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和适用,同样的道理蚂蚁式管理它也只是一个理论,不是万能定理,所以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一下,我相信还是多我们有用的--个人认为蚂蚁式管理还有一定的实用性--- 纯属个人观点--呵呵
蚁群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主要是它们会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与安排。所谓的猾者、懒者都是他一个方面消极的表象,如果我们能发现他们积极的方面,作出适当的分工安排,岂不是人尽其才?!
支持!
蚂蚁管理,确实是比较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一个领导者进行系统化的分解任务、精细化的分工、良好的规范制度、各司其职等,以及参与人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执行力。 个人也觉得,难度较大。
蚂蚁管理,确实是比较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一个领导者进行系统化的分解任务、精细化的分工、良好的规范制度、各司其职等,以及参与人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执行力。 个人也觉得,难度较大。
当然,这种模式从正面来看,确实是支持了管理者把工作细分、系统并辅以良好的制度;也对参与者进行了适当的管制、对参与者的执行力、自觉性等都有所正方向的引导。如果实施这种模式的管理,对企业的正方向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许不在于百分之百的实现,而在于改善!
这个理论看起来不错,我有个几个问题,我想那位网友能帮我解答一下:1:这样的理论操作起来人员的培养成本如何控制?2:这样的理论操作起来人员的管理成本如何控制?3: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度量和考评?4:企业规范流程如何制定才能适合这样的理论?5:这样的理论适合哪种企业或者公司,能否举例?
很符合实际情况。。这需要员工的自主意识,培养员工的自主意识企业占得比重很大,个人的比重很小。 还要有相应的监管制度。。
要看现如今企业人员状况,还有企业文化怎样,企业制度怎样,考核是否合理。 抓住人性,符合政策,衔接企业战略。。。企业里面的“懒蚂蚁”应该有这方面的人员
当然,这种模式从正面来看,确实是支持了管理者把工作细分、系统并辅以良好的制度;也对参与者进行了适当的管制、对参与者的执行力、自觉性等都有所正方向的引导。如果实施这种模式的管理,对企业的正方向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许不在于百分之百的实现,而在于改善!
很在理,所有的东西我们都是在借鉴而不是模仿。。如果真实现蚂蚁管理也无异于是对企业的一种打击,如果我是老板不会绝对实施的。。。
说的有理
我个人觉得,楼主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理论,一种方法的可能性,至于实践中是否成功与否,在于每个人对理论的理解以及运作。当然,这种理论不可能适合任何企业单位。
是的,我也赞同。多余的生产力会被闲置,浪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传送食物途中,一只蚁出现问题,工作不就会在该蚁身上停了下来????而影响到整个流水作业??
关键就在于蚂蚁是能够自由活动的。比如说有A、B、C三只蚂蚁共同搬运食物,食物的传递顺序是A-B-C,其中B蚂蚁出现问题跑掉了,那么食物的传递就由A、C两只蚂蚁共同承担搬运任务。因此,一只蚂蚁出现问题,工作不会因为这只问题蚂蚁而停止下来,但或许整一个工作进度会慢下来,也或许这只问题蚂蚁的离去,使得整个工作效率提高起来。
蚂蚁效应其实也可以简单化。蚂蚁的食物就相当于我们所得到的报酬,寻找食物的就相当余两个业务员,接下来的蚁群就相当于工人。其实跟我们一样都是有管理层的。
我觉得楼上的都讲的很对,但是有几点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这里的蚂蚁式管理是主要针对物流这一块的。第二,一物体从A点送到B点,我并没有看出需要那么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觉得员工本身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技术含量,而是高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其实是靠培养的,谁说蚂蚁都是勤劳的,我们是人,又不是蚂蚁,怎么知道人家就没有偷懒的呢。 关于这个,我觉得可以参考“懒蚂蚁效应",然后相结合来考虑。毕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并没有人规定说以企业只可以运用一个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啊。 第三,我觉得要弹性分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谁能保证所有的蚂蚁都生一个样,连脚也一样长,跑的速度也一样快??! 如果一个动作慢点,下游的动作快点,2者相结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如果企业在实行改革的时候,教导员工如果团队合作,什么是整体利益,什么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假设按多劳多得制来分配最后的利益,整体利益提高了,个体也间接受益)那么也就不存在员工偷懒的问题了。第四,楼上有人提到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生病,比如受伤,辞职等等,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疑点,假设企业中运用的是蚂蚁式管理,当员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个没来,谁都可以替补,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决方案么。 第五,文中所说的试验中有提到,惠普是”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可见,其实源头的蚂蚁虽然是固定的,但并不是只有一只,而且搬运的时候,也不只是一只蚂蚁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只蚂蚁在下游,假设上游是一蚂蚁群,因为大家的工作并没有固定死,那么上游的蚂蚁群中快的应该可以补足动作慢的蚂蚁吧,因而总能碰到下游的蚂蚁,同理,下游的蚂蚁群应该总能碰到上游的蚂蚁,也就不存在一蚂蚁会走完全程了。 第六,关于为什么源头的蚂蚁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个人理解应该是,就好比是运动会上比赛跑步的时候,内圈的运动员跟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不是在同一条线上,而是一前一后。但是终点的线确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内圈跟最外圈起跑线的距离应该也不是随便乱划的,也就是说,源头的蚂蚁最慢的速度应该有个最小值。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
设计配套的激励机制可以弥补部分不足 大锅饭没法调动人的积极性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这个模式不错,但从实际讲,太过与浪漫主义,挺让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这种模式,又可以把这个理论运做的好的话,那得需要多高素质,个人能力多么突出的员工啊,得需要责任心多么强,管理能力多么优秀的领跑者。每个员工都要了解模式运做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以应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伤,有人辞职,有人结婚,,,,,,,,]我敢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缺人,少人,人手不够,员工不上进,没责任心]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的后果。
这种管理模式的确很难实现,虽然实现起来有诸多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团队向这个方向不断的靠拢,根据蚂蚁是管理的团队运作要求去培养我们的员工。这才是这个模式给我们的启发。你认为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千里长提,溃与蚁穴’,而蚂蚁式管理的优势在与即使一个个体失败,整个群体仍然可以运作。
我认为您一针见血的说出了要点,虽然理论上按这种蚂蚁式管理模式很好,但是现实中的人并不像蚂蚁那样单纯。
我认为之所以蚂蚁会成功是因为蚂蚁动机在于蚂蚁的的团队意识-共同的需求,如何将蚂蚁类比到人,我认为应该使一个团体有共同的团队意识,共同的责任感。如果一个队干的快,干的好,那么这个队会整体奖励,如果一个队干的不好,那么这个队集体会受到惩罚,所以,我认为这才是蚂蚁论的精髓。
虽然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理论,但应用在人类社会中,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人类不是蚂蚁,它们只有简单的需要,为满足需求,它们不会斤斤计较,但我们会计算,心中有一杆秤来评价公平机制
难道蚂蚁心中没有公平吗?你怎么理解呢。每个方案和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瑕疵,看你这么看待或者说运用,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嘛
"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说只要整个环节不会出现滞留现象,(理想状态)越来越快!
蚂蚁效应中好的东西可以供我们在管理中学习,同时要注意识别人的特点及企业的文化,把那种精神传递给相关人员,指导其工作。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