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社会管理科学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社会管理科学化

  社会管理科学化就是深刻认识、把握、遵循社会管理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1]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1]

  社会管理科学化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管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是指导社会管理的根本理论。此外还有我们党经过科学探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方面的理论,如我们党九十年探索积累的做好群众工作的各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等。

  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管理。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社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格局和四个工作机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体制格局和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社会安全的保障机制、社会组织的引导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3.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社会管理的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借鉴国外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特征[2]

  社会管理科学化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过程,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性,归结起来有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规律性、现代性、多元性、制度性和创新性。

  1.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规律性

  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并加以总结应用。社会管理作为一项人类活动也是具有规律性的。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要想在活动中获得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社会管理科学化就是探究、总结社会管理活动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就是要尊重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尊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从我国公民的需求和社会能力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律性道路。

  2.社会管理科学化的现代性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现代性就是将社会管理推向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管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符合现实要求、体现时代特点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社会管理科学化的现代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旧的落后的管理思想被不断淘汰,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思想被不断学习和应用;其次是管理技术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各种高新的管理技术和新型设备被应用到社会管理中;然后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加快社会人才的培养,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吸引更多专业化人才,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持续科学化。

  3.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多元性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管理主体上,与行政管理的以政府为主体、工商管理的以企业为主体不同,社会管理具有管理主体多元性的特征。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等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社会自治,发挥社会管理多元主体的作用。其次,管理理念的多元性,包括公众广泛参与机制、公民身份管理机制、社会影响评估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等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是多元的,社会管理只有在观念上保持多元化才能适应所有的社会情况。最后是手段和方式的多元性,社会管理是很灵活的,既可以用行政手段又可以用道德、公共舆论等手段,方式既可以是监督、服务又可以是协调等。社会管理的多元性是保证其科学化的基础条件。

  4.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制度性

  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面向组织和个人的管理活动,必须要公平、有序、规范、有效,并且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管理只有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其科学性。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制度性能保证社会管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使得社会管理的各项活动有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从根本上和体制上保证社会管理的科学性。

  5.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核心和突出特性。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趋势,如果沿用传统解决问题的套路和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模式,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另外要审视新形势下公民的需求变化,创新服务的供给路径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需求。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才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创新性的特征为管理主体顺利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2]

  对于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麻宝斌等认为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面临着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和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社会治理”应成为未来社会体制建构的基本方向。郎友兴,汪锦军,徐东涛等学者认为合作与共治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

  在充分理解了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下,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科学化实现路径。

  1.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改革创新,思想先行,绝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了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前提。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是造成社会管理效率无法显著提高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其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和部门应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理念。总之,社会管理科学化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要从“以官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是社会管理科学化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搞好社会管理,关键是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坚持积极的社会管理,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要健全社会机制。在制度层面,唐铁汉指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要与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体考虑,统筹安排。在具体执行方面,创新社会管理要变强力压制和暴力行政为有效沟通协调,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来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3.培育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主体

  实践证明,多中心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走向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有效的社会管理,不仅要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而且也要强调社会的自治管理。程瀚也认为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用资源,积极推动明确各级政府、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要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原来由政府包揽的一些社会管理事务就必须与政府的职能分离,交由公民社会承接。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育,致力于提高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育强大的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公民社会,既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职能,也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4.创新社会管理多元方式和手段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要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时我们要时刻强调民主建设,改强制干预为民主协调,改封闭为开放,改指挥命令为积极引导,充分应用多种管理方式和手段。

  5.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制度性特征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保证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性,能保证社会管理各项事务有法可依。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急需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中国政法大学终生教授应松年深信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相结合,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轨道之下,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依法管理。我国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社会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将会阻碍我国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民生”法和行政程序法方能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6.建立社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特别需要大量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这需要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人才体系,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要保证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持续性就必须要学习借鉴西方的人才培养方式,将社会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通过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各项制度,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投入保障,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1.0 1.1 闵慧男.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刍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76
  2. 2.0 2.1 龙梅梅.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刘维燎,LuyinT,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社会管理科学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