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知识协同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识协同(knowledge Collaboration,KC)

目录

什么是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指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的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并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 实体空间或虚拟空间) ,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目标或对象,并实现知识创新的“单向”、“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过程,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1]

知识协同的理解[1]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以“知识协同”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管理阶段,企业组织通过实践社区、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目的社区等进行知识的协同和交互。知识协同是组织的一种能力,它能将恰当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人。知识协同是一种“活动”,如协同开发、协同著作等; 活动中参与成员努力进行个人的知识创造,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知识协同有利于企业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在敏捷制造环境下,“知识协同”就是利用团队和企业的知识来协同企业的工艺设计过程,并强调“知识”反映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的焦点,而“协同”则代表了企业的工作模式。知识协同可以看作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关联性组织( 包括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 在集群的协同化环境下,以知识创新为终极协同目标,融合多项知识资源和协同能力,多个协同个体参与的知识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对知识协同的认识,可以得到以下几点:①知识协同包括四个要素,即知识主体( 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知识主体组成“空间”的概念) 、知识客体( 知识) 、时间、环境( 包括“软环境”如文化环境,以及“硬环境”如计算机环境等) ; ②知识协同强调知识传递的时间、对象、空间的“准确性”,即时间的准时性、传递目标( 主体) 的准确性、传递对象( 客体) 的准确性和准时性等; ③知识协同强调“动态性”,即在不同的时刻知识的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不同的,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由于众多知识主体在“知识协同”活动中的不断参与和个人知识创造,“知识客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知识协同产生的背景[2]

  知识协同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以及一些先进理论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近年来,知识管理、协同学等理论的发展为知识协同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与方法基础,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协同的实践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对知识协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依赖性和关联性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链与链、群与群、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面向全价值链、供应链或集群整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共生。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借助网络把产品没汁、工程、制造、采购、市场、销售供应商、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全球的知识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将企业宝贵的知识资源转移到一个易控制的、方便共享的平台上,并对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能够实现跨组织的异地同步协作。

  (3)知识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知识、信息为增值的主要对象,知识创新成为企业活动的核心。企业要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就需要通过协同的方式加强知识的共享、交互与激活,并通过挖掘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进行知识整合

  (4)企业存在知识缺口。企业面对复杂网络中大规模、快速的知识创新活动时,常常出现知识缺口,为弥合知识缺口,需要选择动态联盟或建立虚拟企业的方式进行合作知识创新。基于知识协同过程,可实现快速的知识传递和有效的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吸收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5)市场要求企业快速响应。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做出快速响应,这就要求流程中的知识/信息能够快速流动且保持一致。而企业流程单元中的知识常常被封装在一个个“小隔问”内,无法高效、快速的流动,形成了“知识孤岛” ;同时,来自业务流程终端— — 客户的知识无法溯源而上。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协同的方式加速流程网中的知识流动,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缩短产品上市时问。

知识协同的特征[2]

  (1)面向知识创新。知识协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知识创新任务,知识协同的实质就是一个协同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创新包括原始知识创新和集成知识创新等,具体体现在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在知识协同的过程中,始终将知识资源作为运作和管理的核心。

  (2)知识互补性。知识互补性是拥有知识资源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协同的基础,也是知识协同的重要特征。知识协同中的多个知识资源通常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既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接收者。通过知识协同的方式,可以弥补各自行为主体的知识缺口或知识能力的薄弱,从而减少知识学习和吸收的成本。

  (3)共赢性。知识协同的前提基础是所有行为主体的互利共赢。在知识协同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不仅可以减少知识创新的运作成本,获得知识资产创造的价值,而且还能实现整体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4)知识协同平台支撑。知识协同平台是由计算机网络、工作系统、知识库交互界面和支撑技术(Groupware、Knowledge Grid和Ontology等)等构成的一种协同环境或系统平台。参与协同的各个行为主体借助知识协同平台可获得定制的知识服务,并得到最大限度的知识共享和传递,从而可以真正高效地进行协同工作。

  (5)“1+1>2”的效应涌现特性。多个行为主体在协同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关联、交互、共享、碰撞、整合和激活等一系列知识活动,将使协同团队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的效应之和。

知识协同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

  (一)知识协同与知识共享

  1.侧重点不同。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成果的“共用”、“共享”,而知识协同强调的除了知识的“共用”之外,更重视针对一个或多个目标而“协同”或“协作”运行,解决“谁”( who) 、何时( when) 、谁先、谁后,是“并行”( parallel) 还是“串行”( serial) 提供或获取相应的知识等问题,并将“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恰当的人”,进行知识的共用和共享,即知识协同强调知识传递的“时间”和“目标”( 知识传递的对象) 的准确性,否则可能会影响知识项目“按时”、“按质”地完成。

  2.时间相关性不同。知识协同强调时间的准确性,与时间“高度相关”,而知识共享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授权范围内的知识主体可以“任何时间”共享相应的知识客体。这一点可以引文中的知识共享为例,一篇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在任何时间供任何知识主体共享。

  (二)知识协同与知识转移

  1.侧重点不同。知识转移侧重于研究知识从知识主体的一方( 发送方) 到另一方( 接收方) 知识转移的过程,这与知识协同的侧重点是明显不同的。

  2.蕴含关系。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存在着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因此二者存在蕴含关系,即知识协同包含知识转移。

  (三)知识协同与知识网络

  1.侧重点不同。知识网络侧重于探讨由知识结点及结点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对已经发生了的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系”的描述,但不能反映是“何时”的以及是“如何”发生的。知识协同强调的是知识主体、客体等之间的协同化动态交互过程,目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内将“恰当的知识”传达给“恰当的对象”。

  2.转化关系。知识协同的结果表现为“知识网络”的结构; 知识协同体现的是一种“过程”,而知识网络体现的是一种“结果”(曾经发生的总的“结果”) 。

  (四)知识协同与知识整合

  1.侧重点不同。知识整合侧重于探讨知识的“集成”、“组合”、“整合”( 同时也可能会产生知识的创新) ,是一种从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协同强调的是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及“时间”、“目标”的准确性,二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2.时间相关性。知识整合与时间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像知识协同那样与时间密切相关,强调时间的准确性,而是侧重于最后时间的综合集成过程。

  (五)知识协同与知识创新

  1.侧重点不同。知识创新侧重于对知识“增值”的过程探讨,而知识协同侧重于探讨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 或“协作”、“合作”,且强调时间、目标等的准确性) 。

  2.因果关系。知识协同是“因”,知识创新是“果”。知识协同以知识创新为最终目的,知识协同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因。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佟泽华.知识协同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探讨(A).图书情报工作.2012,8:107~110
  2. 2.0 2.1 樊治平,冯博.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A).2007,11:87~8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知识协同"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