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59个条目

旅游客源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旅游客源地

  旅游客源地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能力,能够向旅游目的地提供一定数量旅游者的地区或国家。

  旅游客源地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即由一定规模的人口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下所构筑的地域。地域范围按行政区划分为县、市、省(州)和国家。虽然它们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然而其共同之处是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其次,它又是一个空间概念,即相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距离的远近会对客源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产生影响。[1]

旅游客源地的共同特征[1]

  旅游客源地虽然在地域范围上差别较大,然而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

  1.旅游渐成一种社会时尚或人们生活需要中的一部分。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外出旅游作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外出旅游的人次数在不断增加。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步增加。可支配收入在用于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外有较多的剩余,因而人们有能力参与旅游或其他休闲娱乐活动。

  3.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旅游者人次较多或出游率较高。前者表示的是与地域面积相当的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比,出游人次的绝对数量大,它同客源地的人口规模和出游频率相关。后者表示的是与相当规模人口的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比,出游的人数或人次所占比例高,例如2000年日本人口1.27亿,孟加拉人口1.29亿,前者外出旅游的人数为1781.9万,出游率为14%,后者的出游率则不足0.5%,显然对我国入境旅游来说,日本为我国的旅游客源国。

旅游客源地的分类[2]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范围不同,可将旅游客源地分为区域性客源地、全国性客源地、中转性客源地以及客源地国家四种类型。

  1.区域性客源地,是从区域旅游角度来划分的旅游客源地,它主要是向一定区域内的旅游目的地提供旅游需求的,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周边地区或邻近地区的客源生成地。

  2.全国性客源地,是从国旅游的角度来划分的客源地,那些具有全国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主要过全国性旅游客源地提供客源的。

  3.中转性客源地,是那些具有交通中转和出入境口岸功能,可以形成过往和过境旅客的地如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是我国国际旅游者出入境口岸城市,我国国际旅游的绝大多数是从这三地进入我国的,成为我国国际旅游重要的中转客源地。

  4.客源地国家,是从国际旅游角度来划分的客源地,是相对于旅游目的地国家而言的,客源地国家是目的地国家旅游需求的重要空间来源。

旅游客源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一)旅游客源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由于旅游经济活动是由旅游活动采取商品交换形式所形成的旅游者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起的目的地旅游行业同政府和社会经济中其他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关系的总和,而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从而产生旅游需求的地区或国家,所以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两极,前者是旅游需求方,后者是旅游供给方,二者通过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供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旅游客源地是需求产生的源泉,是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源动力。

  (二)旅游客源地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客源地旅游者的需要是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的前提条件。旅游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不同,其产品的生产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即客源地的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后,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才会发生,各种旅游服务的提供均以旅游者的需要为前提,所以没有客源地旅游者的需要,旅游目的地产品的供给也不复存在。

  2.客源地旅游需求的规模会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客源地旅游需求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到目的地旅游供给规模和供给体系,而且直接关系到目的地旅游收入的多少,从而影响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例如,客源地居民在休假期间,出游的人次数比较集中,会导致目的地客流量的相应扩大,收益增加;反之,在非休假时间,客源地出游的人次数可能相应减少,从而会引起目的地接待人次数的下降,收益减少。这种情况说明客源地需求情况的变化会对目的地旅游收益的波动性产生影响。

  3.客源地旅游需求的特点会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结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客源地旅游者的偏好、出游目的和旅游消费结构上。旅游者的偏好和出游目的会对目的地供给的旅游产品类型提出要求,而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则会对目的地旅游供给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产生影响。

  4.旅游客源地旅游企业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影响。由于旅游客源地旅游企业握有客源优势,因此不仅对目的地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拥有更有利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且可以以输出客源为基础,推行资本输出,实施跨国(或地区)经营,进入目的地的旅游市场,进而渗入目的地的旅游经济之中。

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关系[2]

  1.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相互吸引与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距离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往返的旅行时间和交通费用的综合。这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在远程旅游中,交通费用往往是旅游开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经济距离的逐渐加大,旅游需求量会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这就是旅游需求的距离衰减规律。

  2.影响两地之间相互吸引与选择的另一个制约因素便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语言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社会文化差异等。一方面,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文化的差异构成旅游的推动力;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距离也可能使人产生不安和恐惧,成为旅游行动的阻碍。

  3.对于国际旅游活动,影响两国之间相互吸引与选择的制约因素还有汇率

  汇率是反映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的变动不仅影响国际入境旅游需求,而且还会影响国内旅游需求。

  4.对于国际旅游来说,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两国之间相互吸引与选择的制约因素。

  国际旅游需求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环境,它包括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各自的政治环境以及客源国与目的地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客源国的政局稳定,政府对出国旅游限制少等,将有助于出境旅游需求的产生与实现。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 第3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07
  2. 2.0 2.1 秦瑞鸿.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旅游经济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旅游客源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