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宏观经济管理滞后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滞后效应

  宏观经济管理滞后效应是指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从实施到其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显著作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从广义上讲,滞后效应也是一种管理效果,是宏观经济管理效果的特殊表现形式。

  当管理目标确定后,存在一个管理手段的投入时间问题。管理手段的投入时间与其实际发挥作用的时间并不是同一的,这里存在一个时滞。显然,管理效果的滞后是由管理手段作用的滞后引起的。

宏观经济管理滞后效应的产生原因

  造成宏观经济管理效应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

  (1)由技术性生产条件引起的滞后

  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如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采用扩大投资手段,但投资本身不会立即增加生产能力建设周期就是投资手段的效应滞后时间。同样,物质生产人力资本投资,也都有长短不一的周期。

  (2)由制度因素产生的滞后

  任何管理手段都是以一定的体制和制度为背景,并借助相应的远行机制发生和传导管理效应的,这里也存在一个效应滞后问题。例如,中央银行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离开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金融体制,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即使发挥,也是滞后的。

  (3)管理对象的反应造成的滞后

  面对不同的管理手段,其作用对象有的会做出迅速反应,有的会迟迟才做出反应,有的可能根本没有反应,于是造成了一种效应滞后;一般来讲,管理对象对秩序管理手段的反应时间较长,而对价格、利率税率过程管理手段的反应时间较短。

  (4)指令传递和信息反馈过程中产生的滞后

  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指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过程,这里也存在一个时滞问题。例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需要在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管理方案的出台需要经过起草、讨论、修改和审批等程序,管理方案的组织实施需进行逐级的传达布置和广泛宣传,等等。这类效应滞后,往往与政策主体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宏观经济管理滞后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