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張伯倫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張伯倫模型(Neo-Chamberlin models)
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基礎上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該模型解釋了差別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在張伯倫壟斷競爭理論中,每個企業都有一定的壟斷權,規模收益遞增,企業生產差別化產品(產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爭奪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壟斷利潤消失,各個企業僅獲得正常利潤。
新張伯倫模型運作機制如下:假設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兩個產業(製造業、農業),本國在製造業具有比較優勢,外國在農業具有比較優勢。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本國出口製成品,進口農產品;外國出口農產品,進口製成品,兩國間的貿易模式為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不會發生。現把壟斷競爭引入製造業,但仍保持農業的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即我國仍是農產品的進口國。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製造業內的所以廠商都要儘可能擴大規模,以達到本產業所允許的最小規模,否則廠商會被淘汰。因而廠商只能選擇生產一種或幾種風格或式樣的產品。同理,任一個國家也無法生產所有種類的產品。所以國內外廠商同時生產製成品,只是兩個國家的製成品在花色、特性上有差別。從需求上看,在製成品基本功能相同前提下,消費者傾向於多樣化的選擇。當本國製成品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要求時,就需要從國外進口製成品,從而在製造業內出現產業內貿易。
簡單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