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冰山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

目录

什么是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冰山模型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

  1、知识(Knowledge):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Skill):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SocialRoles):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Traits):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特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Motives):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能力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

  寻找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再好的能力、技能也无法对企业发生正面的影响。根据冰山模型,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的遵循步骤

  冰山模型的有效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不同类型的工作,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需确定哪些素质是该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胜任素质主要有两条基本原则:(1)有效性。判断一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显著区分出工作业绩,这就意味着,所确认的胜任素质必须要在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之间有明显的、可以衡量的差别。(2)客观性,判断一项胜任素质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其次,在确定胜任素质后,组织要建立能衡量个人胜任素质水平的测评系统,这个测评系统也要经过客观数据的检验,并且要能区分工作业绩。

  最后,在准确测量的基础上,设计出胜任素质测评结果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办法。

  总而言之,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为有利的工具,它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了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前提。

相关链接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则从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e)。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4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冰山模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6.52.44.* 在 2008年11月17日 16:58 发表

动机(Motives)对于人力资源来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源于被考者深层内心,属冰山的最底层,最难评价,也最难评估,是最值得研究与注意的。

回复评论
eric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月26日 10:32 发表

不错很受益。

回复评论
116.228.215.* 在 2010年3月17日 17:25 发表

挺好的,受教了。

回复评论
121.33.226.* 在 2010年3月19日 13:25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厉宁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19日 16:28 发表

很好的模型与理论

回复评论
LYH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27日 11:13 发表

思路清晰,根据所需而定主次。

回复评论
119.126.80.* 在 2010年4月2日 22:02 发表

回复评论
诅咒假面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4月9日 08:26 发表

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回复评论
221.2.68.* 在 2010年5月10日 17:03 发表

非常好!谢谢了!

回复评论
121.13.250.* 在 2010年5月17日 11:00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123.116.33.* 在 2010年5月26日 00:27 发表

有学到东西。感谢。

回复评论
125.120.245.* 在 2010年8月14日 16:11 发表

呵呵,学到了很多。

回复评论
183.15.228.* 在 2010年9月15日 16:17 发表

很好,学习了。谢谢

回复评论
58.246.4.* 在 2010年12月28日 15:35 发表

ths

回复评论
59.33.45.* 在 2011年7月15日 13:54 发表

内在的更需要时间沉淀

回复评论
120.42.35.* 在 2011年8月22日 13:47 发表

谢谢!很不错

回复评论
218.90.174.* 在 2011年9月24日 15:33 发表

谢谢,讲解很透彻

回复评论
125.33.202.* 在 2012年5月28日 11:53 发表

很受益,这个理论应该是根据冰山理论而来的,对选拔人才很有意义。

回复评论
221.226.109.* 在 2012年6月4日 14:43 发表

了解冰山模型对我们的职业发展的选择也有较大的帮助,冰山模型中我们的隐藏的冰下的部分有待我们个人与他人的发掘。

回复评论
180.169.100.* 在 2012年6月21日 15:24 发表

冰山模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考察这些方面?

回复评论
125.33.56.* 在 2012年6月30日 23:10 发表

那到底是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还是Spencer提出的呢?

回复评论
183.56.208.* 在 2013年5月17日 09:48 发表

受益,谢谢!

回复评论
221.236.55.* 在 2013年7月7日 08:05 发表

实用

回复评论
58.54.129.* 在 2013年8月9日 08:26 发表

实用。好好学习。

回复评论
婷婷婷儿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1月17日 09:20 发表

社会角色的概念不太合适,不仅要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去看,社会角色还应该是个人在社会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它表现在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中

回复评论
踌躇2016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8月17日 14:01 发表

心理学分支,学习了希望以后还能用得上,可惜老板不懂

回复评论
218.70.38.* 在 2018年11月16日 21:13 发表

125.33.56.* 在 2012年6月30日 23:10 发表

那到底是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还是Spencer提出的呢?

麦教授1973年发表文章,可视为素质模型,潜在部分并不像文中的这么细,斯老师1993年提出冰山模型,对潜在部分做了细分,被称为冰山模型。

回复评论
M id 904b109d44c527cf35e9df96b9cc011f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2月24日 16:39 · 山西 发表

冰山模型找的是人才,如果只是简单事物的重复劳动,核心就不在这里。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