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诺博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诺博效应(Knobe effect)

目录

什么是诺博效应

  诺博效应,也做诺布效应是指副产品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

诺博效应的实验

  诺布效应最早由Knobe(2003a)提出,在他进行的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两个相似的场景——分别为伤害条件和有利条件。

  诺博效应场景1伤害条件:

  公司副主席向董事会主席提议说:“我们正试图开展一项新计划。该计划有助于我们提升利益,但它也会损害环境。”董事会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是否损害环境这件事,我只是想尽可能地提升利益。开始实施这个项目吧。”公司开始了新计划,结果如原先所料,环境受到了损害。

  诺博效应场景2有利条件:

  公司副主席对董事会主席提议说:“我们正试图开展一个新计划。这个计划有助于我们提升利益,而且它也会改善环境。”董事会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是否改善环境这件事,我只想尽可能地提升利益。开始这个项目吧。”公司开始了新的计划,结果如原先所料,环境得到了改善。


  诺博效应实验结果:

  两种条件下,实施计划提升利益是主要目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则是一种副作用。实验要求被试判断董事会主席(行为实施者)是否是有意图地导致了副作用的产生,即是否是有意图地损害或改善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在伤害条件下大部分被试(82%)认为主席是有意图地损害环境,但在有利条件下大部分被试(77%)认为主席并不是有意图地改善环境。

诺博效应的理论解释

  道德效价论

  道德效价论(Knobe.2003b;Knobe&Mendlow,2004;Knobe,2006)强调道德考虑对行为意图的判断,并构建了新的意图判断机制。Knobe等人认为意图行为的民俗概念(folkconcept),除了一般的民俗心理学所具有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的功能外,还在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应得到奖励或惩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与道德评价关系紧密。人们一般有这样的先前假设――意图较强的行为所应受到的奖励或惩罚在程度上都要高一些。因为意图行为的民俗概念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容易受到行为及结果道德效价的影响。由此Knobe等人认为意图行为的归因有两个过程。首先,个体决定行为是好还是坏。然后,第一阶段判断的结果参与到意图判断的过程中。行为道德效价的不同导致人们在加工过程中对行为特征的选择不同。在已经判断行为是坏的情况下,单单预见结果,即意图中的信念成分,就可以判定行为是有意图的;但在判断行为是好的情况下,信念并不能充分表明行为是有意图的,而是还需要关于期望和技能成分的信息

  诺博效应心理偏见

  Nadelhoffer(2005)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条件,消极和积极的道德考虑都影响了意图的判断,只是消极的作用更为明显。实验使用了三种条件:有利条件(行为实施者靠运气输A.JE确的数字使核电站关闭免于爆炸)、伤害条件(行为实施者靠运气输A.JE确的数字使核电站熔化)和中性条件。各条件下被试判断行为实施者有意图引发结果的比例为73%(有利条件)、83%(伤害条件)、33%(中性条件)。由结果可知,消极和积极的道德考虑都使被试对意图的判断发生了显著变化。Nadelhoffer认为之所以Knobe等人的实验中未发现积极的道德效价对意图判断的作用,是因为伤害条件与有利条件的设置存在不对等:场景中行为实施者对副作用的不在乎态度本身就引发了被试对其的消极评价。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诺博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