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假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简称LCH),也称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函数
目录 |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Alberto Ando)共同提出来的。据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所以,家庭的消费函数是:
在上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
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变的。
根据上述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建立了下述总消费函数:
上式中,ct 、Yt 、Y * 、At 分别代表现期消费、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 b1、b2 、b3 分别代表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
莫迪利安尼认为,可以把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收入的一个倍数,即
则总消费函数可以变为: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具体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阶层家庭消费的差别、消费的逐季变动等问题。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假说的一些假设条件上。例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等。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