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陷阱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范式陷阱(Paradigm Trap)
目录 |
范式陷阱是指在旧的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越难以跳出陷阱而作出创造。
“范式”一词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该书首次发表于1962年。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们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
范式包含三个重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明确陈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假定,
第二部分是将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境况中去的标准方法,
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一种单一的范式所支配的。
简单来讲,范式就是教科书中讲的东西。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
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范式内从事解难题的活动;
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
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范式被新范式革命性地替代;
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范式已经确立。
在以上科学进步的图景中,库恩指出一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地心说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成功者,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托勒密的天文学范式,而创造出哥白尼范式取而代之。这就是所谓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
为什么这个时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都是大学肄业者?其中也有范式陷阱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引导电影史中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范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为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我们的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熟知了现代各种学科的范式。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对某一范式内的工作已经十分熟悉的导师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再完成一项研究,这个学生也会十分熟悉范式的方法、技术和标准。这也是范式陷阱的一种。
范式陷阱之一代宗师[1]
王家卫先生耗时十年的电影《一代宗师》是影视艺术展现“功夫范式”陷阱的集大成之作。《一代宗师》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剧中武学宗师之一宫若梅——宫二小姐是掌握宫家六十四手的武学大家,但为了报仇、除去汉奸师兄马三,她不得不推掉婚事、入道、发誓终身不嫁不授徒,才能以武功亲自与马三决战,最终,宫二小姐取胜但受到严重内伤,并于花样年华逝去。
那么,宫二小姐为了杀掉汉奸(国仇)和杀父仇人(家仇)马三,为何要推掉婚事、入道、发誓终身不嫁不授徒呢?因为马三和当时的武林都认为这是规矩。剧中马三说,“宫家的东西至金至贵,要取,必须得是宫家的人。你是许了亲的人,没资格”。
其次,宫二小姐为何不用枪呢?用枪打死汉奸在功夫范式之外的吃瓜群众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宫二小姐宿命般却绝不会采用“子弹范式”去解决马三。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宫二小姐在认知上陷入了功夫范式构成的范式陷阱,成为这部电影引发观众感动和唏嘘的主要悲剧性人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我们很多潜在创造性精英仍在功夫范式中沉浸时,1932年日本海陆空三军早已建立起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三菱重工、川西飞机、川崎航空都已经成为飞机设计、飞机制造领域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公司;日本自己制造的航空母舰已经能够偷袭珍珠港,与美国在中途岛展开航母对决。
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次审视《一代宗师》,将这部电影与描述海战的电影《虎虎虎》《中途岛海战》、描述欧洲坦克战的电影《狂怒》一起比较去看,也许会发现一代宗师的悲剧绝不仅是几位陷入功夫范式陷阱中的武学宗师的悲剧了。
那些在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者,陷入功夫范式越深,他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子弹范式,创造出有关火药的现代化学知识、有关弹道的力学知识、有关铸造的材料知识,有关扳机和撞针的机械知识。在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越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旧的范式并创造出一种完全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
如何不落入“范式陷阱”[2]
“范式”是一个标准严格但多有歧义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多义性上与老子“道”的概念相类似。与范式相联系,个人在学习和认识层面会出现范式陷阱。按照现象学的概念,陷入范式太深的学习者,难以直接面对现象,他总是通过“范式”去看待和解释现象,因而被范式遮蔽了。
从范式陷阱这个概念可以重新审视江崎玲于奈的“五不原则”。
“第一,不可受制于迄今为止的行事经验和规范。如果甘受阻碍束缚而裹足不前,则无法指望发挥果断的创造力。”
这里,“迄今为止的行事经验和规范”就是旧的范式,“受制于”旧范式,会落入范式陷阱,难以创新。
“ 第二,接受教诲自然是多多益善,但不可唯大学者、大教授马首是瞻。言听计从则难以摆脱权威的束缚,作为年轻人特有的自由奔放将逐步丧失。”
大学者、大教授是“旧范式”中的权威,因而可以强名之“大”。如果“唯大学者、大教授马首是瞻”,学习者自然陷入范式陷阱,陷入“权威的束缚”,于是难以创新。
这一点江崎玲于奈体会最深刻。1957年,江崎跳槽到索尼公司工作,虽然当时是“无名小辈”,却是独立的研究者,不被束缚,使其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研究,因而取得了“创造性成功”。
“第三,孩子般无止境的好奇心与天真烂漫的感性意识不容错失。”
江崎在这里提到了“孩子”这个著名的概念,与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的“婴儿”概念、苏格拉底“哲学地爱翩翩少年”中的“少年”概念,以及安徒生童话中那个直接指出皇帝新装本质的“孩子”概念高度一致。
孩子是天生直接面对现象的,他还没有学习范式因而天然地在范式之外,天然地没有陷入范式陷阱。孩子天然就是“初心”,因而能够直接面对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进入范式,但保持“初心”才能保持“孩子般无止境的好奇心”,能够进入范式但不落入“范式陷阱”,这样才能在理解困境本质的同时,以孩子般的好奇心直视现象,产生本质、现象学层面的问题和直觉从而有根本性的创造。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跟不上发展。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