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税收政策时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税收政策的时滞)

目录

什么是税收政策时滞[1]

  税收政策时滞指政府从认识问题到制定税收政策并实施以至最终解决问题之间的时间差滞。

税收政策时滞的分类[2]

  常见的税收政策时滞分为三类:识别时滞、执行时滞和反应时滞。

  1.识别时滞

  识别时滞是指政策主体从对某种经济现象有某种清晰的认识到采取某种政策措施以应对该经济现象所经历的时间差。识别时滞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税收政策主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收集、分析评估、预测相关的经济信息。提高信息收集效率信息加工的准确性,增强对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区别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把握重要的政策要素,有助于缩短识别时滞。

  2.执行时滞

  执行时滞指政策主体从发布相关政策措施到政策执行部门执行该政策措施需要的时间差。这类时间差的产生,是因为政策的具体操作部门需要有时间来实施变化了的政策。新政策和旧政策相比,在某些政策要素方面会有较大的变化,要较好地执行这些政策,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首先要对新政策有一个熟悉掌握的过程,然后才可能按照政策意图调整自身行为。这也是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政策执行准确度必需的。

  3.反应时滞

  反应时滞是指从一种税收政策付诸实施到影响相关的经济主体行为从而产生预期的经济效果之间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税收政策调节效果的产生是依靠税收政策对象在政策环境中主动调节其经济行为来实现的。政策对象是否能及时调节其经济行为,需要政策的作用主体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执行政策所带来的利益进行对比分析,而真正能够做出行为调节还要取决于政策作用主体所处的行业环境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消费者行为调整的难易程度。由于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刚性和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政策的作用主体对税收政策的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正因为此,税收政策对于存量经济行为的调解较为有限,但对于未来的经济行为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税收政策时滞的必然性[2]

  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无疑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税收政策主体从认识经济运行客观事实到制定相关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实现对经济主体行为及经济运行态势的调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滞后性,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信息的传导过程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运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

  税收政策时滞作为一种政策现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首先,这是由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决定的。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问题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要认识问题存在的原因、实质及问题存在的后果,需要经历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其次,从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到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也需要一个对政策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论证过程。对于影响面甚广的重要政策,也需要有政策试点这样一个实验过程。每完成一个政策步骤都需要相应的时间。再次,在政策出台后,政策措施从政策主体到政策对象需要借助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完成,政策传导过程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存在或长或短的政策时滞是政策过程的必然现象。

参考文献

  1. 安福仁著.税收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2.0 2.1 蔡昌主编.税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税收政策时滞"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