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曼陀罗思考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曼陀罗法)

目录

曼陀罗思考法的缘由

  曼陀罗艺术原本起源于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统化利用之后,却成为绝佳的计划工具。曼陀罗生活笔记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变为实践的“智慧”。按照此方法制作备忘录,应付学业与工作上各项疑惑,灵感将不断自然涌出。它也是学习与工作时最佳的武器。

  最早推行曼陀罗思考法是由日本今泉浩晃博士,他从日本空海大师所带回藏界曼陀罗和金刚曼陀罗成功解密此隐藏在曼陀罗的智慧密码。其义以九宫矩阵为基础,8*8辐射发散式,快速产生八次方的IDEA。利用曼陀罗思考法,跳脱平日想不出好构想的直线思考,而将思绪四面八方拓展、轻易产生成千上百的好灵感。

曼陀罗思考法的意义

  第一、它能够开发创意,能立即发现问题,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第二、它能掌握人际关系情况,能作为计划表,帮助人们走完丰富的一生。

  就其形态来看,曼陀罗生活笔记共分九个区域,形成能诱发潜能的“魔术方块”。与以往条列式笔记相比较,可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一般逐条记录的笔记制作方法无法使人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因为思想唯有在向四面八方发展之时才可能产生创意,这种根据直线循规蹈矩的思考方式,称为“直线式思考”。反之,曼陀罗生活笔记能在任何一个区域(方格)内写下任何事项,从四面八方针对主题做审视,乃是一种“视觉式思考”。人类思考必在感觉器官感觉事物之后,方能利用曼陀罗图形予以系统化,给予有方向感的利用,潜能便可在连续反应下持续被激发。

曼陀罗思考法的六个路径

  这六个路径其实就是英语当中所提到的六个常用问句 (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每一件事情或主题,如果都可以透过这六个路径,其实也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景观 了。在六个路径与曼陀罗图的搭配操作上,由于How本身就是一种询问过程,它是融合在5W当中的,不管你在思考哪一个W,都可以把How的精神跟态度加进 来,也因此How并不出现在曼陀罗图中。

  1.基本曼陀罗图

基本曼陀罗图

  这 五个W摆在九宫格的十字当中,中心点摆的是Who,右边是When,左边是Where,下边是Why,上边是What。因此横轴上是 Where→Who→When,是空间---人---时间的安排;纵轴是What→Who→Why,是一种问的安排,问做什么,问主体,问为什么这么做。

  「Who」、 「What」、「Why」、「Where」、「When」并不仅仅只是「人」、「对象」、「价值观」、「空间」、「时间」的简单对应,从「Who(人)」 当中还可以延伸出主体、对象、朋友、自我、欲望、生命、性格、态度;「What(对象)」可以延伸出行为、行动、动作、目的、目标、愿望、现象、人、事、 物;「Why(价值观)」可以延伸出理由、根据、原理、原则、理念、理想、潜在意识、为人处事;「Where(空间)」可以延伸出环境、处所、社会、状 况、立场、构造、结构、网络;「When(时间)」可以延伸出人生、经验、成长、时代、时期、变化、期间、周期、机会、顺序、时机。

  2.生涯设计---5W曼陀罗图

生涯设计---5W曼陀罗图

  以人生规划为例子,我们可以将5W运用如下:

  Who→对自己目前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What→自己正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Why→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为什么?

  When→做什么可以使一整天都充实?创造充实的一天的要素为何?

  Where→创造理想生活的必要事物(环境)为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很多的想法,诸如:(自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何过这样的生活,自己又做了什么?)…等等。

  以5W为主的六个路径问法,再加上曼陀罗图的运用,可以大大地提升我们的脑力,让我们发挥出更多的idea;只要勤加练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无穷的创意。

曼陀罗思考法的种类

  曼陀罗思考法提供如魔术方块般的视觉式思考,其两种详细的基本形式举例说明如下:

  1.向四面扩散的辐射线式

  例如用此法制作成“人际关系曼陀罗”,只需在九格最中央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周围填上自己最亲近八个人的名字,即便形成自己最内圈的人际关系。接着,以此图为基础,将此八个人分别挑出放入另外八个曼陀罗的中央。如此一来,8*8=64人的人际关系图便已完成。依据这种方法,如果发现自己人际关系太小,则设法法补救。

  2.逐步思考的顺时钟式

  例如当设定一天的行程表时,应以每一格代表一小时,然后以中央方格为起点,依顺时钟方向将预定行程填入格内。而当欲设定一周行程表时,应先过滤该周必须完成的事情、工作、乃至约会,找出最重要者做为曼陀罗的中心,接著着仍以顺时钟方向将七天的行程逐一填下。记录时,应注意文句须尽量简洁。八个格子对一周七天,最后一定会剩下一个方格,可做附注使用。设计行程表就像企业界设定战略一般,将自己一天的行动计划记在曼陀罗备忘录中,即可大致看出能完成和无法完成的各别是些什么,而一天节奏得以掌握,一周的节奏亦可以此预估。换言之,将行程表管理好,一周的成功就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使用曼陀罗图的方式

  曼陀罗图可以有“四面八方扩展型”和“围绕型”两种使用方式。

四面八方扩展型

  “四面八方扩展型”是一种没有设限的模式,特别适合用来收集灵感进行创意思考。只要使用者在九宫格的中间填上想要发挥的主题后,便会自然地想要把其他周围的八个空格填满,而这种填满的过程也正式创意发挥的时候。如果点子不断的时候,也可以把九宫格当中周围八个格子的想法继续向外扩散,变成中心九宫格外围的八个九宫格当中的中心主题,然后再次运用向四面八方扩展的方式把空格再填满,如此,8个idea可以生出64个idea,如果真的创意无限,还可以生出512个idea,然后再把这些想法加以精简,得到自己所要的。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般条列式的memo所难以达到的,你能想像自己在列出一个主题以后,可以在纸上条列出512个idea吗?

人际关系曼陀罗图1

人际关系曼陀罗图2

接待注意事项

要点详细安排

围绕型

  另一种形式是“围绕型”,围绕型的运用比较适合用来做为流程性质的思考与安排,这是一种顺时针的思考顺序,在中心格上列出主题以后,便可以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式安排行程。这样的形式可以跟“四面八方扩展型”搭配使用,亦即“围绕型”中的任何一个空格也都可以被拿出来当作“四面八方扩展型”中的中心议题,然后再加以发挥。

  9.将难懂的文章,分句放入各区,即可明白那儿不懂。只要针对不懂的部分,加以查询就好。

Image:四面八方.jpg

  10.一天的时间表,当然也可以制定周时间表

周时间表

曼陀罗法的注意事项

  1.随时随处记下灵感。重要的事往往隐藏在理所当然的事当中。

  2.句子尽可能简洁。不要记让自己觉得事情已完结的句子。

  3.直视自己完成的Memo,利用视觉思考引发潜能,并掌握问题特征与重点。

  4.将完成的80%Memo丢弃,是有效选择并运用资讯的秘诀。

曼陀罗法的其他方面

  1.灵感的产生不是阅读,而是凝视。

  2.注视与凝视是由右大脑负责,非直线型思考的右脑,才会帮我们看出一些事。

  3.活用右脑的潜能,就是曼陀罗图观想法。

  4.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凝视某个中心主题,把其他枝微末节全部去掉,自然而然许多感觉就会泉涌而出,有了强烈的感觉,引起内心的震撼,才会开始去思考。

曼陀罗mandala智慧密码思考法

  震惊中外思想界、文学界之重大发现-很棒的错误——曼陀罗mandala智慧密码思考法(曼陀罗思考法的形成来源应来自易经太极八卦)

  最早推行曼陀罗思考法是由日本今泉浩晃博士,他从日本空海大师所带回胎藏界曼陀罗,和金刚曼陀罗,成功解密此隐藏在曼陀罗的智慧密码,其义以九宫矩阵为基础,8*8辐射发散式,快速产生八次方的IDEA。利用曼陀罗思考法,可跳脱平日想不出好构想的直线思考,而将思绪四面八方拓展、轻易产生成千上百的好灵感

  是的,这种思考法很棒,但吾人深入探究,喝然发现,中国易经之太极理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至无限)此一两仪四象八卦64卦思想法,与曼陀罗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究分析由唐卡曼陀罗之图像演化出曼陀罗之思考法,实有牵强附会之虑,真得很勉强,或想像力未免太丰富了吧!

  第一、唐卡胎藏曼陀曼,起始唐代,易经太极八卦起于早数千年的伏羲氏。

  第二、唐卡图像多为佛菩萨法相,无阴阳(正反)相对之意涵,而我们深知曼陀罗思考法没有正反相对之思考推想,效能则减半。

  第三、有四(象)才有八卦,曼陀罗图像无两仪四象的连结演化。更无八八六十四卦的图像演化。

  而易经太极八卦哲学思想,易经系辞下传二章有云:古者疱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意,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务……

  由此可见,易经之太极生两仪(阴阳)(正反)(相对)再到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再到八卦(乾坤震离坎兑艮巽),再到八八六十四卦,再到无限,这才是在理论上,顺序上,程序上,现象上,演化推理上,完全契合所谓曼陀罗思考法,而不是本源自唐卡曼陀罗图像,或至少有引用了易经太极八卦原理,日本深受中国文化,深受易经太极等老子道德经之影响,故今泉浩晃博士不无受此影响,-----即易经太极八卦启发之大可能)。

  当然笔者这个论述无意推翻曼陀罗思考法,它毕竟是很棒的想法。但易经太极八卦更易于论述解说,从两仪思考到四象思考再到八八六十四卦思考——循序渐进,正反思维也好,四象思维也好,八卦(全方位)思维,环式思维,放射式思维,立体空间思维、、、全在太极思维之中。   太极思维除了演发之两义四象八卦 ― 之思维外、回归本体,则为无极之思想哲学,亦即道之境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物极必反。居下退让,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是为根本,是为究竟。而老子及释迦牟尼皆为觉悟者,拥有至高智慧之人,太极思维或曼陀罗思考,就是凡人众生学习悟道之捷径。因思想 =行为 =结果。故之。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4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国斌,咖啡馆,Yixi,陈建峰,徐军,寒曦.

评论(共11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曼陀罗思考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9.77.74.* 在 2011年8月18日 23:31 发表

曼陀羅思考法,重點似係將名各種因數,層面,自由組合的思維實驗. 而非傳統先有方向,形式,才有因素的思維方式.

回复评论
219.77.74.* 在 2011年8月18日 23:37 发表

而易理則演示一定規律,限制一定因素. 兩者并不屬同一層面.

回复评论
182.35.56.* 在 2011年10月28日 22:38 发表

曼陀罗在古印度森林书时代就已经成形了,在印度河文明史考古上已经证明这比中华文明早几千年,而密教曼陀罗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形了,虽然没有现代的品目繁多,但思想形态已经建立,是阐述宇宙及自性的一种方便形式并非艺术二字所能概括,在此,笔者复制古人智慧来建立自己所谓的思考法恐怕免不了讥嫌了。

回复评论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回复评论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回复评论
113.228.55.* 在 2014年2月9日 12:11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我就全看完了····

回复评论
169.252.4.* 在 2014年2月12日 16:34 发表

有启发,长不是问题

回复评论
222.243.211.* 在 2014年2月13日 10:09 发表

古人的结晶,慢慢思考,完善

回复评论
223.16.137.* 在 2014年2月14日 03:17 发表

113.228.55.* 在 2014年2月9日 12:11 发表

我就全看完了····

我也全部看完!很讚的思考知識

回复评论
马媛媛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15日 11:13 发表

全部看完了

回复评论
jimmy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18日 13:06 发表

写的很不错

回复评论
1.62.238.* 在 2014年2月19日 08:46 发表

太棒啦!

回复评论
58.17.60.* 在 2014年2月21日 04:45 发表

不是很懂,但很想懂。

回复评论
103.30.167.* 在 2014年2月21日 18:13 发表

知道很好,但不知道怎样运用!试试吧!

回复评论
欣展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26日 08:42 发表

有意思,以后自己试试!

回复评论
218.19.215.* 在 2014年3月3日 14:51 发表

有启发,可以尝试下

回复评论
171.217.94.* 在 2014年3月5日 13:12 发表

怪我们太浮躁了

回复评论
182.32.49.* 在 2014年3月5日 21:42 发表

是的,是太浮躁了。读来虽不甚懂其深意,但可以慢慢琢磨,常习之,所谓发散性思维,亦即如此了。喜欢读

回复评论
刘倩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3月6日 19:56 发表

me too

回复评论
刘倩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3月6日 19:57 发表

不过有时候不能只读东西,可是凝视有用么。?

回复评论
14.0.143.* 在 2014年3月6日 19:59 发表

也是让大脑发挥到极线,登峰再做,令人达到令一個景借,妙栽,妙栽

回复评论
180.153.81.* 在 2014年3月10日 21:34 发表

挺好 不过尽信书不去无书 实践得真知

回复评论
msmile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3月11日 09:22 发表

好东西

回复评论
223.240.30.* 在 2014年3月17日 11:37 发表

挺不错的

回复评论
49.122.68.* 在 2014年3月18日 04:49 发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拿来主义还是实用主义者,必不会空手而回、

回复评论
110.189.108.* 在 2014年3月18日 18:07 发表

楼主 楼主 你真棒!

回复评论
119.137.12.* 在 2014年3月25日 15:22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还不错

回复评论
58.251.110.* 在 2014年3月29日 15:58 发表

道可道,非常道。

回复评论
王敏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3月31日 11:19 发表

我就喜欢凝视,看上去像发呆,有什么问题比较棘手,我一般就这样思考问题,之前我把这叫沉思。

回复评论
180.166.41.* 在 2014年4月1日 09:59 发表

看不懂,觉得任何方法都是把问题复杂化,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

回复评论
小牛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4月2日 11:11 发表

第一阅读文章,之前没听说过。

回复评论
孙杨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4月4日 09:44 发表

很不错的工具

回复评论
211.24.84.* 在 2014年4月13日 23:27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219.133.0.* 在 2014年4月14日 14:01 发表

简单明了的工具方法,值得尝试

回复评论
27.243.216.* 在 2014年5月29日 06:07 发表

刘倩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3月6日 19:57 发表

不过有时候不能只读东西,可是凝视有用么。?

因為是要讓潛意識記住,不是顯意識

回复评论
42.74.166.* 在 2014年10月21日 21:52 发表

寫的不錯, 九宮(井字法), 是一種發想創造性思維

回复评论
欧阳迎雄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1月2日 00:04 发表

一看到就觉得很不错,所以我以阅读完

回复评论
张山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1月9日 12:35 发表

很有用,感谢作者的分享!

回复评论
yezhidong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1月13日 10:26 发表

不过的一片文章,学以自用,发散思维。建立空间九字宫格思维。妙哉妙哉。。

回复评论
111.206.164.* 在 2014年11月18日 10:15 发表

223.16.137.* 在 2014年2月14日 03:17 发表

我也全部看完!很讚的思考知識

me too

回复评论
219.128.130.* 在 2014年11月22日 11:33 发表

求各位大神推荐本书给我,要关于人生的思考

回复评论
120.2.0.* 在 2014年11月24日 23:05 发表

悟尽其中!

回复评论
陈天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1月26日 10:19 发表

就自身人脉一方,很惊奇的发现和我关联的人居然有这么多。果然,人就是社会动物。像蜘蛛一样,靠的就是那一张网来活命。现,正在发掘此九宫能给我带来什么工作上的惊喜。

回复评论
42.101.162.* 在 2014年11月27日 21:33 发表

看完了没看明白,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的啊。

回复评论
49.4.178.* 在 2014年11月28日 18:11 发表

发散性思维!围绕一个中心!有实用价值…

回复评论
59.37.146.* 在 2014年12月4日 14:14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是的,很精彩

回复评论
114.139.82.* 在 2014年12月4日 19:36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我觉得很有味道 所以看完了 、

回复评论
李森林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2月5日 14:19 发表

看完之後覺得比較新奇有味,有比較詳盡的材料或者訓練方式嗎?

回复评论
杨慧宗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2月10日 11:13 发表

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评论
羽懿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2月14日 14:44 发表

楼主 楼主 你真棒!

回复评论
111.178.56.* 在 2014年12月14日 17:26 发表

唉,通俗点就好了,看不懂

回复评论
175.45.15.* 在 2014年12月17日 22:55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精彩的文章,讀者是不會在乎長短。只有膚淺的人才在意這點。

回复评论
125.71.200.* 在 2014年12月18日 17:13 发表

看完了,该去试试,谢谢楼主

回复评论
60.166.169.* 在 2014年12月19日 10:21 发表

我觉得可以研究学习

回复评论
183.39.18.* 在 2014年12月19日 16:50 发表

之前自己归纳的思考方法感觉相当嵌合

回复评论
119.139.184.* 在 2014年12月22日 16:37 发表

不登录可以评论吗。

回复评论
118.114.178.* 在 2014年12月22日 17:35 发表

合不合脚穿上走两圈

回复评论
221.2.41.* 在 2014年12月26日 13:34 发表

不错哦

回复评论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27日 04:19 发表

除了四射的說法, 其它好像不是真正的曼陀羅 - 比較像俄羅斯方塊。最後只會越來越複雜。

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什麼斂財的說法。阿彌陀佛。

回复评论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27日 11:10 发表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27日 04:19 发表

除了四射的說法, 其它好像不是真正的曼陀羅 - 比較像俄羅斯方塊。最後只會越來越複雜。

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什麼斂財的說法。阿彌陀佛。

就 "正統" 的曼陀羅說, 養生重養心, 而養心在於凝神, 凝神則氣聚, 氣聚則形全。

此乃太虛之道!

回复评论
113.140.30.* 在 2014年12月27日 16:47 发表

蛮简单的,确实很实用,管理学中关联思维的使用技巧,围绕5W进行的分散再分散

回复评论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29日 08:14 发表

. . . .

其實, 如果一定要綜合 5W 和 曼陀羅的話, 我想還是從 (大曼茶羅)顏色著手罷。

不過, 還是得小心啊。畢竟行住坐臥皆修行的境界還是很高的。

回复评论
124.226.36.* 在 2014年12月30日 02:46 发表

想很多

回复评论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30日 10:20 发表

124.226.36.* 在 2014年12月30日 02:46 发表

想很多

有一部日本動漫叫: 阿修羅,是一種 "儀式" 形態的電影。

談到人性的醜與善。你看過以後就不會 "想很多"。只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 也珍惜前人流血流汗的精神, 才讓你今天有此四曼 :)

回复评论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30日 10:27 发表

50.67.236.* 在 2014年12月30日 10:20 发表

有一部日本動漫叫: 阿修羅,是一種 "儀式" 形態的電影。

談到人性的醜與善。你看過以後就不會 "想很多"。只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 也珍惜前人流血流汗的精神, 才讓你今天有此四曼 :)

噢, 對了, 這個動畫很像 王力雄 的 "黃禍"。所以要有心裡準備 ﹕)

回复评论
曾静华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2月31日 11:28 发表

222.243.211.* 在 2014年2月13日 10:09 发表

古人的结晶,慢慢思考,完善

这东西我也发现了,不过还在初始阶段

回复评论
183.62.37.* 在 2014年12月31日 11:51 发表

还不错

回复评论
胡雨彤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3日 20:50 发表

曼陀罗思考法 受教了

回复评论
孝宝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5日 00:28 发表

我把它以简洁、通用、简单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很好的方法

回复评论
徐俊轩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6日 19:54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阅读完毕

回复评论
周紫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8日 22:41 发表

很好的思考方法,能够从5W1H延伸过来丰富自己思考的维度,很厉害!!!

回复评论
124.128.87.* 在 2015年1月12日 14:20 发表

思考方法 受教了

回复评论
219.151.205.* 在 2015年1月14日 13:51 发表

有点糊涂

回复评论
115.221.135.* 在 2015年1月16日 10:32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谢国凰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16日 12:23 发表

我看完了,非常好

回复评论
27.219.35.* 在 2015年1月16日 22:29 发表

很棒,很受用!

回复评论
陈芳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17日 11:00 发表

作者有心了,看了两次曼陀罗思考法,感悟很多,1、关思考,先画图,写下思考的问题,然后注视散发思维,在周围方格写下所想2、关计划,先寻找自己的目标,要在什么时间达成所想,确定2015年要达成效果,细化每月,每周,每天要做的事情,工作和计划要做的事情,每天都做到计划做到的事情,2015年加油。还有人际关系这方面还需要研究!

回复评论
苏不莱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21日 11:00 发表

我也觉得很棒,利用九宫格的关系,帮助自己再工作事务中的思考能力,加强自己右脑思维。这个方式很好。值得学习。1

回复评论
汤译文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月24日 13:39 发表

会还是不会

回复评论
125.112.87.* 在 2015年2月4日 20:47 发表

这是时间破依法,还有空间法空间法杠杆法,

回复评论
124.160.216.* 在 2015年2月6日 04:03 发表

113.228.55.* 在 2014年2月9日 12:11 发表

我就全看完了····

我也看完了

回复评论
60.10.49.* 在 2015年2月6日 15:56 发表

这要怎么练习=_=

回复评论
59.58.7.* 在 2015年2月19日 23:17 发表

很棒的想法,值得思索与探讨

回复评论
戴培蕾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2月25日 14:40 发表

学以致用是关键!

回复评论
Lose gods favor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2月26日 22:39 发表

很慢很慢的看完了,非常好的结论!

回复评论
101.92.216.* 在 2015年3月6日 14:48 发表

看完,有收获或

回复评论
120.198.244.* 在 2015年3月7日 11:45 发表

推荐给朋友。他一定喜欢。

回复评论
122.194.205.* 在 2015年3月18日 17:07 发表

大道至简

回复评论
122.194.205.* 在 2015年3月18日 17:13 发表

写的很好,很有收获哦

回复评论
113.116.233.* 在 2015年3月25日 17:39 发表

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看到的是这个问题的正面! 那么,背面呢? 这就是阴阳二元的应用。 殊途可以同归,何必在意谁优于谁的问题,只要能活用,有帮助,就是好东西。

回复评论
125.70.176.* 在 2015年4月17日 17:08 发表

宇宙奥妙无穷尽,想想自己还是如此的微小

回复评论
223.104.24.* 在 2015年5月19日 21:40 发表

世界在变

回复评论
60.191.31.* 在 2015年5月25日 22:55 发表

182.35.56.* 在 2011年10月28日 22:38 发表

曼陀罗在古印度森林书时代就已经成形了,在印度河文明史考古上已经证明这比中华文明早几千年,而密教曼陀罗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形了,虽然没有现代的品目繁多,但思想形态已经建立,是阐述宇宙及自性的一种方便形式并非艺术二字所能概括,在此,笔者复制古人智慧来建立自己所谓的思考法恐怕免不了讥嫌了。

在印度河文明史考古上已经证明这比中华文明早几千年,纯属胡扯。

回复评论
210.30.107.* 在 2015年6月6日 21:41 发表

113.116.233.* 在 2015年3月25日 17:39 发表

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看到的是这个问题的正面! 那么,背面呢? 这就是阴阳二元的应用。 殊途可以同归,何必在意谁优于谁的问题,只要能活用,有帮助,就是好东西。

真傻 说对了的废话。。

回复评论
114.40.201.* 在 2015年7月1日 22:29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我有看完

回复评论
韦宏飞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1月27日 11:24 发表

值得学习!

回复评论
张琼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2月2日 21:34 发表

棒棒棒

回复评论
119.236.23.* 在 2016年1月1日 13:44 发表

多謝,可帶給我很大啟發

回复评论
123.51.220.* 在 2016年4月26日 11:43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看完了~

回复评论
222.85.139.* 在 2016年5月16日 16:13 发表

113.228.55.* 在 2014年2月9日 12:11 发表

我就全看完了····

我也看完了,还顺带看了不少评论。

回复评论
223.104.11.* 在 2016年5月19日 19:35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我看完了

回复评论
180.167.7.* 在 2016年6月6日 16:24 发表

唉 跟百度百科上的描述一样

回复评论
120.221.21.* 在 2016年9月19日 19:41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我也觉得太长了

回复评论
73.241.152.* 在 2016年12月10日 16:53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很精彩,我看完了,謝分享

回复评论
陈少柳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3月17日 23:18 发表

类比

回复评论
210.74.131.* 在 2017年3月26日 19:52 发表

119.162.179.* 在 2014年2月8日 17:25 发表

你发的这篇太长 了,估 计没一个人能看的下来。

精彩的东西,总是意犹未尽

回复评论
114.34.242.* 在 2017年7月13日 20:19 发表

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回复评论
117.136.32.* 在 2017年11月28日 12:36 发表

赵传亮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2月8日 17:54 发表

但是很精彩啊,你不觉得么?

非常精彩

回复评论
39.8.132.* 在 2017年12月11日 23:59 发表

連評論也看完了

回复评论
211.75.116.* 在 2018年11月26日 16:00 发表

最近在找創意思考方式 想起以前老師提過的曼陀羅思考法 我覺得看完這篇很受用

回复评论
158****5989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1月28日 15:30 发表

这是适用于什么事情的思考

回复评论
ξ松哥ξ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1月29日 19:00 发表
158****5989:这适用于世间万物,万物皆有因果,因果即两仪。
回复评论
M id 6be6304be3682d0cca7bfc4cff335a46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1月30日 01:16 发表

非常棒!

回复评论
116.8.229.* 在 2018年12月2日 15:36 发表

182.35.56.* 在 2011年10月28日 22:38 发表

曼陀罗在古印度森林书时代就已经成形了,在印度河文明史考古上已经证明这比中华文明早几千年,而密教曼陀罗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形了,虽然没有现代的品目繁多,但思想形态已经建立,是阐述宇宙及自性的一种方便形式并非艺术二字所能概括,在此,笔者复制古人智慧来建立自己所谓的思考法恐怕免不了讥嫌了。

那你说这种话想证明什么?滑稽

回复评论
183.40.32.* 在 2018年12月7日 13:54 发表

致咱班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们: 当孩子不敢上台表演、学跆拳道……时,许多家长总是草率地将其定位成“懒”或“胆小”,但事实上,这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 也许家长总是怀着一种随意的态度,来看待孩子每一次新的学习,所以孩子们总是学一样丢一样,接着家长又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定位成“他就这样,喜欢的东西不固定,三分钟热度”。 如果家长试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就会发现孩子的“花心”是由于家长的不及时鼓励。要知道,孩子还小,探索新事物过程中遇到失败在所难免,而他本能地就会想退缩。这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那么孩子真的就放弃了。其实孩子放弃的不仅是这一项兴趣,还有他的自信。 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当他开始自暴自弃时,便覆水难收了,但如果家长及时给予肯定,还是可以慢慢扶起孩子失落低垂的脑袋的。因为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但不够成熟时,刚开始主要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常常得到正面的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很强的自信心

回复评论
189****8219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6月11日 16:24 发表

183.40.32.* 在 2018年12月7日 13:54 发表

致咱班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们: 当孩子不敢上台表演、学跆拳道……时,许多家长总是草率地将其定位成“懒”或“胆小”,但事实上,这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 也许家长总是怀着一种随意的态度,来看待孩子每一次新的学习,所以孩子们总是学一样丢一样,接着家长又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定位成“他就这样,喜欢的东西不固定,三分钟热度”。 如果家长试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就会发现孩子的“花心”是由于家长的不及时鼓励。要知道,孩子还小,探索新事物过程中遇到失败在所难免,而他本能地就会想退缩。这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那么孩子真的就放弃了。其实孩子放弃的不仅是这一项兴趣,还有他的自信。 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当他开始自暴自弃时,便覆水难收了,但如果家长及时给予肯定,还是可以慢慢扶起孩子失落低垂的脑袋的。因为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但不够成熟时,刚开始主要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常常得到正面的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很强的自信心

说得很对

回复评论
M id 784bf92ea6c69fe7311a257096854b3f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1月24日 11:09 发表

玄妙非凡

回复评论
M id 3c3a56f5d2f3726f11c7090820934c9d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1月24日 20:20 发表

谢,最近对于大脑开发遇到瓶颈,读此文章醍醐灌顶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