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居住区道路(Residential road)
目录 |
什么是居住区道路[1]
居住区道路以住宅建筑为主体的区域内的道路。[2]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满足居住区内部功能的要求,而且还要与城市总体取得有机的联系。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1]
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功能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需要,如上下班、上学、去幼儿园和采购商品等,这些活动是居住区内最多、最主要的活动,一般以步行或自行车为主。
(2)满足市政公用车辆的交通需要,如垃圾的清除、邮电信件的传递等。
(3)满足居住区内货运交通的需要,如公共服务设施进货,街道第三产业运送原材料、成品等。
(4)满足特殊的、非经常性的交通需要,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居住区道路分级系统[3]
根据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可将居住区道路分为四个级别,即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应参照该规定进行规划设计,这里作为基本了解分述如下。
(1)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一般用以划分小区,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其道路红线宽度为20~30m,其中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其两侧分别设置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并应设置相应的道路绿化。
(2)小区(级)路是小区内主干道,一般用以划分组团,其宽度主要考虑小区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的通行。如果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则道路的最小宽度为双车道6m;如采取人车分行的方式,则两侧可安排宽度为1.5m的人行道。
(3)组团(级)路组团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问小路,是进出组团的主要通道,路面一般按一条自行车道和一条人行道双向计算,宽度为4m;特殊情况下最低限度为3m;在利用路面排水、两侧要砌筑道牙时,路面宽度需加宽至5m,这种情况下,在有机动车出入时也不会影响到自行车或行人的正常通行。
(4)宅间小路是连接各住宅入口以及通向各单元门前的小路,是进出住宅的最末一级道路。这一级道路主要供居民出入、自行车使用,并应满足清运垃圾、救护和搬运家具等需要,其路面宽度一般为2.5~3m,最低极限宽度为2m。特殊情况下如需大货车、消防车通行,路面两边至少还需各留出宽度不小于1m的范围内不布置任何障碍物。
- 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一93)
8.0.2.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O.2.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O.2.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道路分级系统的规定为基本模式,随着住区规划的不断发展,设计中不一定完全恪守以上层级划分要求。层级关系可以采取多种组合方式,如小区路一组团路一宅间小路、小区路一组团路、小区路一宅间小路、组团路一宅间小路,每级路面宽度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4]
居住区道路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结合。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为了保证内部安全并减小对城市干道交通的干扰,不宜有过多的出口。道路的走向要利于居民出行,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为了减少桥梁、涵洞及土石方工程量,道路应充分结合地形,在旧居住区改建时,充分利用原有的道路和工程设施。
居住区道路系统形式[4]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形式应综合地形、现状以及规划结构的因素综合考虑,不应一味追求形式与构图。居住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 (1)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当居住区内没有私人小汽车或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形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应采用人车部分或完全分流的道路系统,改善居住区的交通状况。
- (2)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图1)
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各级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
- 图1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实例
- (3)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图2)
这种形式是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交叉处都设立交。1928年在美国纽约附近的一个雷特邦小镇的规划中首次采用,以后便广为流行,称为“雷特邦系统”。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一般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 图2 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实例
居住区道路布置形式[4]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常见的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等。
居住小区不能由过境交通的穿越,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一般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图3)。
- 图3 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
居住区静态交通组织[4]
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是指私人车辆的存放安排。地面停车比较经济方便,但常与绿化争地。一般只在地面设置少量的停车场,而将大量的存车场地纳入地下空间,以争取更多的地表面积组织绿化。
自行车停放可采用室外停车、住宅底层架空、集中车库、住宅下设半地下室等几种方式,前两种方式应注意不要影响小区环境美观。
小汽车的停放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小区外围周边停放
小区主路沿外围设置,道路加宽。沿路停放车辆,人行道路布置在小区中部。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也充分利用了小区边界不允许建房的土地。
(2)组团人口附近一侧或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场地上停放
不让车辆驶入组团,保证组团安全、宁静,但又离住家不远,存取车辆极为方便。
(3)学校运动场下的车库
由于学校一般均设在小区的边缘,汽车可以直接从外部道路驶入车库,在小区内部场地设人行出人口,方便存车人直接进入小区(图4)。
- 图4 某居住区地下停车场规划
(4)建筑下的地下车库
车库与地上建筑,特别是与高层住宅的结构结合建造,但必须协调好车库与上部结构的柱网尺寸,使地下车库活的最佳最多的存放车位。
当停车率增加,小区内汽车停放只靠一种方式很难圆满解决,需兼容多种停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