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角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城市边角地是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小面积,形状不规则的小型区域。城市边角地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又是社会急剧变迁带来的硬伤。
城市边角地形成原因[1]
“边角地”没有“尽其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条件方面;交通条件方面;政策层面上;区域位置上。对于这些地区出现的零星闲散土地,政府无力投入更多资金精雕细琢,或铺设绿化、或建筑街头园林。毋庸置疑,城市边角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用之地,只是它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绿化规划和设计。
城市边角地绿化的设计原则[1]
城市边角地也存在于城市绿化之中,只是人们没有充分利用的地域,是一个有待开发和完善的环节,城市边角地的设计好坏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绿化效果。好的设计能为整个城市的绿化增光添彩,反之,也极大地影响城市的绿化效果。
(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它包括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建立生态优先型经济,即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追求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优先是绿化工作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对城市绿化提出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也符合城市绿化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2)坚持低碳节能的原则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经济变革。通过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绿化设计,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对于建设真正的零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低碳战略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园林工作者,应该更多思考的不是时髦理念,而是如何实现城市树木绿量的最大化和绿地养护管理质量的最优化,而且城市边角地是形状不规则的小型区域,分布在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充分利用部分区域就能更好地实现生态节能环保的目的。
(3)坚持见缝插绿的原则
秉承“见缝插绿、土不露天、四季常青、乔灌花草配套”的理念,做到“见缝插绿”,充分展示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的特点和季节变化,表现自然美。这个原则很适合应用在城市边角地,完全体现了城市边角地的特点———小型区域,不规则。
城市边角地绿化的建议[2]
(1)强化规划先行意识,加强绿化规划前瞻性
在组织编制城市绿化规划时,将城市边角地绿化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中长期目标,分步实现。本着见缝插绿的原则,对边角地实施绿化。通过“拆迁建绿”、“点状透绿”、“死角复绿”等形式,建设完善绿岛、绿廊、绿带,做到城中绿岛相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城市边角地的绿化建设成为“城市拥抱森林,森林走进城市”的一个缩影。
(2)强化管理和监督,促进城市边角地绿化工作科学发展
国土、市政、城管、园林等部门要加强对城市边角地的监管工作,对死角地块绿化规划和建设,要切实担负起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的责任。进一步理顺管理与执法关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推动边角地的绿化建设有序发展。
(3)要加大管理、提高城市居民素质
建立一套“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即在基建验收时,规划部门对绿地指标进行规划审核;在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后,职能部门对绿化工程进行备案检查;在配套绿地不达标时,建设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对占用绿化用地、改变用地性质行为,应提高处罚金额,杀一儆百,以绝后患。
(4)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绿化建设
建议政府对城市边角地的绿化规划与建设所需的管养经费进行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改造、管养经费不足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公共绿地基本上无黄土裸露,闲置边角地能及时复绿。此外,以美化为目标,引种花色艳丽、花期较长、观赏价值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使之尽量乡土化,形成本地特色、个性和风格,使得绿化与美化相得益彰,进而提高绿化整体效果,为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