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数学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数学心理学(Mathematical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数学心理学

  数学心理学是利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860年的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最早用数学公式表达了客观物理量和主观感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心理现象。由于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一般只能对研究作模糊定性上的描述,但在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决策论和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数学心理学也发展迅速,不断取得了新成果。用数学模型描述心理现象,其优越性不仅是它比自然语言的描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准确性、演绎力和预测力,更重要的是它便于用计算机来模拟,为研究人工智能创造了更好的辅助。

数学心理学的研究

  1927年瑟斯顿在制定心理量表时提出了比较判断率,并用公式来表明两个刺激间的主观距离。这些工作都属于数学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当时这类工作为数不多,也比较分散,还没有数学心理学之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决策论及计算机科学的推动,数学心理学才得到真正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埃斯蒂斯、布什和莫斯蒂勒提出的学习模型,是这一新方向的开端。目前实验心理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测量、决策、学习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制定出大量的数学模型。

  一般说来,数学模型的建立,首先是把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如知觉、学习 、决策等等,从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构成一个特定的集合,把原始资料加工成集合中的客体和关系。然后用代数的、几何的、概率的、公理的形式,或者是计算机程序和方程式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确定研究领域的经验系统 ,和表达它的形式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后,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运算可以推导出一定的结果。如果给模型以一定的解释,所推出的结果就可以看作是对经验系统的某种预测。进一步将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加以比较,依据二者的符合程度,还可以对数学模型加以修正。

  用数学模型描述心理现象,其优越性不仅是它比自然语言的描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准确性、演绎力和预测力,更重要的是它便于计算机的模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数学心理学的历史

  •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最早用数学公式描述了客观物理量和主观感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 1927年瑟斯顿在制定心理量表时提出了比较判断率,并用公式来表明两个刺激间的主观距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决策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推动下,数学心理学发展迅速。
  • 20世纪50年代初,埃斯蒂斯、布什和莫斯蒂勒提出的学习模型,是这一新方向的开端。
  • 目前实验心理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测量、决策、学习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制定出大量的数学模型。

数学心理学的范畴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数学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