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远程医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

目录

什么是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远程通信对一个远方的病人提供包括诊断和会诊在内的医疗服务,是一种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日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医疗活动。

  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及在特殊环境下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从狭义J二讲,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远程医疗通过汁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通俗地讲,即医生和患者在不同的地方,医生通过各种科技媒介来获知患者病情,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1]

远程医疗的现状[1]

  (一)国外远程医疗的现状

  远程医疗在全球各地的发腱水平是不平衡的:美国和欧洲要领先其他国际很多,其起步早,国家投人大,远程医疗的支撑技术比较成熟,远程医疗中的一一些子系统发眨水平较高,比如医院的信息化系统、电病历以及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等技术非常成熟。其发展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被视为第一代远程医疗,当时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受通信条件的制约,发展较缓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等项目的开展,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可以被视为第二代远程医疗。现在,第三代远程医疗也正向我们走来,随着各种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它也必将有着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O年代才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1982年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例会诊。上世纪9O年代初,应用远程系统成功地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中毒的北京大学女生.远程医疗由此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90年代后期.我国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二号工程;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可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虽然我国远程医疗技术也紧跟世界的脚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地域性差距。并且在发展程度上也还远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在技术、政策、法规、实际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也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2]

  1.电子病历技术

  远程医疗中对一些子系统发展水平要求较高,电子病历的发展是远程医疗中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电子病历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所谓的电子病历是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提供电子存储、查询、统计、数据交换传输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电子病历不仅包括了纸质病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完整的资料数据处理、网络传输,诊疗支援、统计分析等是传统的纸张病历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授权医生可以随时查询患者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在国内远程医疗会诊及国际间的交流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医疗质量,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远程会诊的顺利开展。

  2.网络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地商业化,互联网从硬件角度讲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是一个实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加之由于卫星通讯的不断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开辟了另一渠道。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使远程医疗数据传输受到影响,需要不断在数据压缩、网络带宽和数据性能三者之问平衡。

  3.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油然而生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也就是众所周知的PACS技术,而且与网络同步发展出现了DICOM标准。PACS的出现,极大的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满足医生的以下几种应用需求:第一,医生通过PACS系统的显示和诊断模块,对病人的医学影像进行显示、处理和诊断。这样可以使医生突破胶片的局限,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第二,院内借阅和多科室会诊系统,使医生们可以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对某个病人的多重医学影像实施共同诊断。第三,基于Internet可以让医院以外的病人或医生对医院内部允许访问的病人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访问,以便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

远程医疗的方式[2]

  1.远程医疗咨询

  远程医疗咨询是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方式,通过已经逐步普及的E—mml,求医者与医生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健康方面的咨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期刊、杂志所办的咨询栏目,电视台、电台所办的健康栏目中已经存在着这样的交流方式,但相比之下,通过E—mail进行咨询将更快捷、更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网站设立了相关栏目,邀请一些医生“网上坐堂”,即公布其E—mail地址,以便于求医者与之联系。就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效率往往并不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E—mml咨询多是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靠热情提供公益性很强的服务,往往不太及时,甚至时常会无暇答复。并且,这种方式所交流的信息量还是太少,对于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2.远程会诊

  当医生限于经验,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某种罕见的疾病而难以诊断,或者其病情十分复杂,制定医治方案时碰到了困难,而在本地没有这方面极富经验的专家,那么,依照传统的方式可能就是请专家来会诊或者让病人去外地就诊。但是如果专家日程太满而不能抽出专门的大段时间往返于两地,或者病人身体情况不允许他作如此的长途跋涉的话,该患者可能就会丧失医治的机会。远程会诊则可以在这时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了。通过网络,专家既能及时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影像资料,又可以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对话;既可以与现场的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且可以指导与观察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使得那些在传统会诊中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迎刃而解。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可以及时得到专家的远程会诊咨询服务,可以大大改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3.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使得医生亲自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也就是说,医生根据传来的现场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来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的动作。

  4.医疗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抽取一定的计算模式,建立一定的运算模型,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即“知识发现”过程),并能对进一步的新资料(输人)进行处理,得出符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输出)。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一些特定的专家系统能对病人的信息进行“诊断”和提出医疗建议了。但是,在网上现在似乎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类似内容。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专家系统迟早会被搬到网上,为广大求医者提供初步的医疗服务。当然,这种专家系统是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作用的,毕竟人类的疾病作为一种生物反应,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有生理生化方面的“客观”变化,更有情绪、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胜任对疾病作出很灵活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1.0 1.1 邓巧燕,陈红缜等.浅析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其困境(J).医学与法学.2011,1
  2. 2.0 2.1 张志彬.远程医疗的应用及发展现状研究(J).医疗装备.2008,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远程医疗"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