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语言同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语言同化(Linguistic assimilation)是2011年公布的语言学名词。

目录

什么是语言同化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趋于消亡的现象。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在研究了41对情侣的往来短信后发现,情侣们的表达方式往往存在共性,且相处时间越久的情侣表达习惯会越像,研究者称其为“语言同化”[1]

  音的同化,是在较快的语速中,前后两个词连读,语音互相影响而产生的语音变化。音的同化,可以使发音省力,说话流畅。它常出现在快语速口语中,而在正式场合和语速慢的时候不一定会出现。了解它们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注意我们说话时不必刻意同化,它在加快语速时自然产生。

语言同化的表现形式

  1、结构同化:社交语言中的结构同化其实是指双方的语言表达形式越来越像。

  比如有的人和好友聊天时会习惯性用倒装句、感叹句、反问句,久而久之,在相互影响之下,两个人的聊天记录里很可能会出现大量相同的句式。 正如生活中总有人感叹自己会不自觉地被东北朋友带偏,张口就是“老好玩了”,还会有人发现和山东室友呆久了,动不动就是一个倒装。我们线上聊天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和喜欢用卖萌语气词的朋友聊天时,我们也会忍不住用可爱的句式;和说话大大咧咧的朋友聊天,说话也会更无所顾忌。

  2、语义同化:就是表达的内容和意思越来越相似。

  语义相同更像是在表示两个同频的人在交流,因为彼此间的理解与懂得,也因为彼此间的相像,才会不断说出意思相同的话。

  3、情绪同化:语言的情绪极具传染力。

  一方面表现在情绪化的表达本身容易传播,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充分表现情绪的用词会更容易在人群间复用。

语言同化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2]

  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语言同化是获得城市职业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农民工语言同化进程中,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身份象征,是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和获得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保证。语言同化有利于农民工深入地了解流入地城市文化背景和传统并适应之,有利于消除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农民工熟知当地的市民规范,使自己在行为举止上与本地居民趋同。

  农民工语言同化不仅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态度、语言转换问题,也是一个包含着价值、观念、心理、情感等方面转变的市民化过程。针对农民工城市语言同化进程中的六大问题做些探讨。

  1、农民工语言同化与经济收入提高

  语言是人类补会交际的工具,既有语言学的一般特征,也包含着社会学内涵(社会关系、社会距离、社会印象、心理情感认同等);在人的经济活动中,语言既是获得社会信息的工具,也是经济收入提高的保证,这对移民更是如此。移民熟练掌握流入地语言,更有利于找到职业和增加经济收入。

  2、农民工语言同化与城市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直接接触中对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所产生的改变。文化适应包含着移民适应流入地文化和当地社会吸收移民文化的一个互动过程。语言能力是移民进行文化适应的前提。语言同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趋同现象的表征,它与文化的认同程度成正向关系——语言身份的相似度越高,文化的认同度也就越高。语言同化过程就是对流入地文化的认同过程,如果没有文化认同感,即使经常使用当地语言,这种同化也是肤浅的、表而的和被迫的。

  3、农民工语言同化与心理健康

  移民在社会融入中的心理健康与语言同化密切相关。语言促使移民的自我感知产生变化,从而减轻在流入地的心理压力,但不同的个体其作用的方向有所不同。农民工心理健康与城市融入还是一种互动关系,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都存在语言适应过程。

  4、农民工语言同化与行为举止文明

  移民的语言转换或同化是指其语言使用习惯从母语向第二语言的转向过程和结果,是移民社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文化适应的重要指标。西方学者认为,语言是移民向目标语言族群靠近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导致其文化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举止适应的主要动力,因此通过城市语言同化过程,有助于农民工城市文明规范的确立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由言语文明到行为文明。

  5、农民工语言同化与关系网络拓展

  关系网络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际活动建立的一种人群关系总和,在初期时以内群体关系为主,后期逐渐扩展到外群体。这种关系的建立以摄取外在资源,满足人的经济生活、心理情感为主要目的。所谓移民网络是移民通过亲属、朋友、同乡等纽带与迁入地居民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总和。关系网络可以有效降低移民在迁移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各种风险,有助于移民的社会适应、就业和融合。

  6、农民工语言同化与城市身份认同

  语言作为一种人的身份表征,具有保持共同文化的纯洁,凝结族群团结的功能,也有瓦解、阻隔和抵御异质文化,保持群体文化心理趋同的功能。在日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和友好感,拉近二者的社会距离,接受并学习优势族群的语言,是获得积极社会认同的策略之一。因此,农民工语言同化不仅标志着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体现了人的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融入的必经过程。

参考文献

  1. Miriam Brinberg, Nilam Ram. Do New Romantic Couples Use More Similar Language Over Time? Evidence from Intensive Longitudinal Text Messag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1(7).
  2. 黎红, 杨黎源. 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的语言同化问题探析——基于浙江宁波的实证考察[J]. 探索, 2015(3):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语言同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