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现状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现状偏差

  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又叫安于现状偏差,指的是人类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况。即便当现状客观上劣于其它选项或者在信息不完整时,人们还是会做出维持现状的决定,而且倾向将任何改变都视为一种损失。(Samuelson & Zeckhauser, 1988)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原样,不去改变。这种现象,在决策中尤为常见,而很多商家也会很巧妙地运用这种现象,使得你不知不觉走进套路。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厂商在卖货之前,会先给你带回家试用,不满意你再退回来,满意才付款。然而很多时候,这个东西只要不是特别难用,你都会留着而不是退回去。这就是现状偏好的典型应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体现在我们的亲密关系和职业选择上。就算我并不满意现在的亲密关系,但仍然就这样处着。就算现在的职业发展不是我想要的,但也就继续下去保持现状。

现状偏差的历史来源

  安于现状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倾向于不作为、维持当前或者以前的决策的一种现象。

  根据现状的来源,安于现状偏差可以分为两类:外源的安于现状偏差和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外源的安于现状偏差的表现主要是不作为或者维持当前的决策,而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的表现主要是维持过去的选择。

  Samuelson和Zeckhauser (1988)首次提出安于现状偏差这一概念,并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中证实这一决策偏差的存在。在研究中,被试被要求在一个假想的决策情境的两种版本中(中立版本与现状版本)进行选择。研究发现,被试倾向于选择现状选项。另外,他们在水资源分配、办公室迁移、职业选择等决策情境中都证实了安于现状偏差的存在。与现实中我们对现状的理性偏好不同,安于现状偏差在没有转变成本与不确定性影响的决策情境中仍然存在,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偏差。然而,这种决策偏差在在决策情景中非常普遍。

现状偏差的类型

  根据现状的来源, 安于现状偏差可以分为两类 : 外源的安于现状偏差 (exogenously determined status quo bias)和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endogenously determined status quo bias)。

  外源的安于现状偏差:现状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来源于他人的决策结果。比如“从别人那里接手的工作”、“你的前任的决策”、“别人给的物品”、“他人设置的默认值”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决策的现状。外源的安于现状主要表现为不作为或维持当前决策。

  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现状是由内部环境、个体以前的选择形成的。比如“重复够买某一产品”、“多年来一直使用的话费套餐”、“多年从事的某一职业”。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主要表现为维持之前的选择。

安于现状的心理机制

  1.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是预期理论(Kahneman & Tversky,1979)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损失比等量获得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安于现状偏差是损失规避的外在行为表现(Kahneman et al.,1991;刘欢,梁竹苑,李纾,2009)。个体面临现状选项与其他选项时,现状往往被看作一个参照点,此时,相对于改变现状所获得的收益,个体对改变现状所产生的等量损失赋予更大的心理权重,因而更倾向于不作为、维持当前或以前的选择(Samuelson & Zeckhauser,1988;Ritov &Baron,1992;Anderson,2003)。这种理论,虽然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同,但还是有其不足:损失规避的本质是个体对损失与获得的不同权衡所导致的,并不一定能解释个体在现状与变化之间进行权衡时对现状的偏好。

  2.后悔理论

  后悔是指个体在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选择其他行为将产生比当前更好的结果时产生的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绪(Zeelenberg,1999)。如果个体在以往的决策中体验到后悔情绪,那么个体在以后的决策中倾向于避免这种情绪所带来的消极体验,以使个体的预期后悔量最小化(Loomes & Sugden,1982)。个体为了规避这种预期消极情绪体验,倾向于选择不作为、或者维持以前的决策(Samuelson& Zeckhauser,1988)。

  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其有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们会主动去减少自己观念和行为中的不协调感,力求使自身行为和观念达成一致,而减少不协调的途径有三个:①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来消除不协调感.

  第二,当个体无法解决或减少不协调感,他还会选择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产生不协调感的情境因素。刘腾飞、徐富明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推论出,决策者很难同时坚持两种冲突的观点,而总倾向于寻求认知一致性。故作为决策者,不论自身决策成功或失败,他都会为当前和过去所做的决策进行辩护,通过将过去的选择合理化,并将这种合理化过程拓展到当前的决策中,来维持认知一致性,从而使个体在行为决策时表现出安于现状偏差12.

  4.自我知觉理论 DeliaCioffi和RandyGarner(1996)研究发现,让人们对某物或某事形成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它,已有的行为能动员认知来行动,非行为通常不被认知为与态度和信念有关。行动比观念更生动、更深刻,我们会将自身行为作为推断的线索13.

  Kahneman和Tversky(1973)认为,人们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的类似,将过去相似的、熟悉的模式用以推断未来的模式,并不考虑这种模式重复的概率,这被称之为代表式启发.

  另外,张燕晖通过可用性偏见,认为人们是通过很容易想起的事例来判断概率的,对于容易记住的信息会给它分配较高的权重。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成果是:

  与陌生的信息相比,熟悉的信息更容易从记忆当中获取,被认为更实际或更相关。

  仅仅在媒体上重复某一信息而不论它的准确性,会使该信息更容易获取,从而被错误地认为更准确14.同样,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决策行为会更深刻,在遇到同样的选择情境时,会更容易想起.

  Brown和Kage认为,在某些情境中,决策者会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其自身曾做出的决策,并从过去决策中来推断他对的态度和偏好,然后运用与当前的决策情境中,即他会将过去的决策作为未来决策的指导,而表现出安于现状偏差

安于现状偏差的影响因素

  损失规避后悔理论是安于现状偏差的主要心理原因,但也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Samuelson和Zeckhauser (1988)在安于现状偏差的最早研究中就发现,安于现状偏差的大小随着备择项的数目增加而增大。Luce (1998)与 Garg、Inman、和Mittal (2005)的研究都发现消费者处于情绪性权衡困难的决策情境时,为了最小化决策所带来的负性情绪,倾向于维持以前的决策,即表现出安于现状偏差。Mannetti,Pierro,和Kruglanski (2007)的研究发现,与低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相比,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更加偏好现状选项。Chernev( 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预防定向的消费者比促进定向的消费者更加偏好现状选项(决策者动机特征)。

安于现状偏差的应用启示

  安于现状偏差的相关研究对我们的决策有很好的应用启示:(1)对安于现状偏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日常决策行为,如进行股票投资决策消费者购买决策等。(2)决策者可以针对人们的安于现状偏差的行为倾向,在销售、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实践领域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对现状偏差效应的综述.彭婷婷.西南民族大学社心学院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33,Tracy,Da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现状偏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