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总量调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总量调控

  总量调控是指对经济运行的数量规模进行调控的调控方式。

总量调控的基本要求[1]

  在经济体制转变时期,总量调控主要在于坚持适度从紧的基本方针,同时适时适度地增加有效需求。首先,总量调控是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虽然这一政策的制定背景是控制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但是,这对整个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的宏观调控都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人口多,需求膨胀压力大;实施的又是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重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增长的,也就是说,各种增长要素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增长幅度不同,如农产品要受季节的影响,下游加工工业产品要受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时间的影响,资本的增加要受积累和融资能力的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受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等等。一些要素可以在短期内生产出来,而另一些要素则必须经过一定的时期才能提供,所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有可能被破坏,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国民经济中存在规模较小或增长较慢的要素或产业,这就是经济结构中的“短边”和“慢边”,在经济增长的要求超过了这个“短边”的长度和“慢边”增长的速度时,就会引起失衡。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把经济增长对要素的需要控制在“短边”或“慢边”的范围之内,可以避免这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造成的结构失衡。如果说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抑制通货膨胀功效的话,它抑制的应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而不只是简单地控制需求本身。这是长期坚持适度从紧政策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能因为经济运行状态出现变化,总供求格局有所逆转,通货紧缩初露端倪,就放弃适度从紧政策的指导思想。更不能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为解决就业问题而放弃控制通货膨胀的首要调控目标。

  第二,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一种注重数量扩张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经济发展往往超越国力,结果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实施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可以限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有利于把国民经济的增长控制在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而又不超过实际国力的范围内。

  第三,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扩张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要增加有效需求。这是由供求关系变化决定的。1997年以来业已出现的通货紧缩的苗头和经济启动缓慢的状况,要求通过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投资政策,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增加,适当刺激需求的增加和经济增长。尽管这种宽松的宏观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扩张性经济政策,但同适度从紧的要求并不矛盾。不过,两者不发生矛盾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个限度便是经济结构中的“短边”和“慢边”。如果宽松的经济政策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便是小幅的扩张,也会造成结构和总量的失衡,从而有悖于适度从紧的基本要求。

总置调控与结构调控相结合的必要性[1]

  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即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在理论上,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严格限定在总量的范畴,如萨缪尔森就认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总体的经济行为——整个价格、产量或就业的运动。”斯蒂格利茨的解释是:“集中考察总量特征而得到的对经济的自上而下的看法。”在实践中,往往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虽然西方国家也开始重视结构调控经济总量平衡的影响,但是全面的、有力度的结构政策尚不多见。换言之,除了日本的产业政策,西方国家采取结构调控政策只是为解决“滞胀”问题的尝试,并非常用的、一以贯之的宏观调控手段。

  中国的宏观调控是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相结合的调控模式。这是因为:

  第一,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结构平衡基础之上的总量平衡才是合理的总量平衡;结构不平衡,即使总量平衡了,这种平衡也不是有效的和持久的平衡,很快会形成并加剧总量的失衡。同时,总量平衡又是结构动态平衡的条件,在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市场信号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才能准确地引导资源向短缺产业流动,新的结构平衡才容易实现;如果总量出现失衡,市场信号失真,不能准确地引导资源流向短缺产业,无疑会加大结构平衡的难度。所以总量调控必须与结构调控结合起来.才能够在不断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总量有效的和持久的平衡。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滞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决好结构平衡这个影响总量平衡的基础性问题,这也是日本产业政策能够成功,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断尝试结构调控的原因所在。

  第二,这是由中国基本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如果像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样任由各地区、各部门自发发展,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形成严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西方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只能在微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对超出微观范畴的经济结构问题,要靠“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

  第三,中国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实施结构调控带来了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对经济运行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能够集中资源支持对整个国民经济持久和长远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重要行业发展,这为实施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合的政策创造了条件。当然,如果决策失误,也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短缺经济,所以一直比较重视对经济总量保持基本平衡的调控。而且,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矛盾主要是供给扩张不够,所以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但是由于长期比较重视数量的增加,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相对重视不够,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方面,积累下来了不少问题。从现在来看,一方面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结构重组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时期,供求关系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人民消费结构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这既增加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同时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适和比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要迅速实现工业化,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跟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占据有利的发展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以,既重视总量调控,又重视结构调整,把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结合起来,不但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体制转变时期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

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区别[2]

  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不同特点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是两种不同对象的调控方式,其各自特点是:

  1.总量调控是以经济运行的数量规模为调控对象,如经济规模、产值数量、增长速度、供求总额等;结构调控则以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为调控对象,如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等。

  2.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密切联系、互相制约。总量调控是基础,没有总量调控,结构调整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结构调控是关键,没有结构调控,总量调控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武少俊.中国宏观经济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
  2. 项怀诚,黄可华.《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财政卷[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东风,KAER,泡芙小姐,方小莉,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总量调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