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選擇性接觸”假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选择性接触理论)

“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contact theory)

目錄

什麼是“選擇性接觸”假說[1]

  “選擇性接觸”假說是指受眾並不是不加區別地對待任何傳播內容,而是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很明顯,這種“選擇性”接觸活動的結果,更可能在加強原有態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導致它的改變。

“選擇性接觸”假說背景[1]

  《人民的選擇》是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 1940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所做的一項實證調查的研究報告。這次調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縣進行,所以又稱“伊里調查”。20世紀 40 年代初,“魔彈論”的觀點還很盛行,拉扎斯菲爾德等人起初也曾試圖通過這次調查為大眾傳播的影響提供有力的證據。但歷時半年、對600名對象進行的 7次追蹤調查的結果卻表明,在整個競選宣傳期間,大部分人始終沒有改變投票意向,而改變了原來意向的人只有 8%。也就是說,大眾傳播並沒有直接左右選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眾多的影響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 這一結論,顯然與當時人們的認識和直觀感覺大相徑庭。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員又對全部調查數據重新進行了分析。通過這次分析,他們提出了對後來的傳播效果乃至整個傳播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一系列理論假說。其中就包括:“選擇性接觸”假說。

  根據IPP指數分析顯示:人們的既有政治傾向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媒介按觸行為。也就是說,具有支持共和黨傾向的人大部分只接觸了共和黨的宣傳,而具有支持民主黨傾向的人大部分只接觸了民主黨的宣傳。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選擇性接觸”假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