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媒介失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媒介失憶

  媒介失憶是對媒介記憶的反動,是對文化與歷史的吞噬。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MichaelBugeja和Daniela V Dimitrova在研究了6種傳播學專業期刊後發現,在這些期刊所刊登的學術論文中,其網路腳註在論文發表短短一年後,竟然有近一半都無法鏈接到原始的文件檔案。而另兩位學者在測試從圖書館和自然科學期刊中隨機挑選出的500個網路腳註時也發現,42.6%的腳註已經從原有的網路地址中消失了。這種媒介失憶情況不斷發生,直接導致許多有識之士呼籲要嚴格控制學術論文、研究成果中不斷增加的網路腳註,而應該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腳註。

  在這些學術期刊中被不斷發現的“短命”的網路腳註給了我們許多警示:數字技術其實並非完美無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類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忘記我們大多數人依然記得的許多東西,進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傳播危機和文化斷裂。問題還在於,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普及和數字存儲技術的更新,媒介失憶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決,相反卻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向。

  媒介一步步改變著人們學習、生活以及記憶的方式。然而,由於媒介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媒介又面臨著失去記憶,造成人類文化的殘缺和歷史記憶的斷裂,以及檔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憶現象不容忽視,同時,探索解決的路徑,加強對媒介的檔案管理,“不要等到l0年或20年之後,才發現一代人見證歷史的資料已經丟失。”[1]

媒介失憶的主要原因[1]

  1.規章制度不完善。對媒介記憶的檔案管理,沒有形成系統的媒介記憶工作流程。

  2.檔案保護基礎設施差。沒有相應的先進的設施設備來管理新技術下的媒介記憶。

  3.專業技術人才饋乏。市區縣以下檔案部門大都沒有電腦專業人才,不能及時加工、編輯保存新技術下的媒介記憶。

  4.媒介部門的不作為。由於媒介部門對自己形成記憶價值認知不夠,在管理上幾乎呈現出對媒介記憶放任自流的現象,即誰用、誰管、誰保存。如:電視臺、報社、文化影視中心等媒介單位檔案管理缺乏制度約束機制。

  5.經費嚴重短缺。由於無經費設備不能及時更新,媒介留存的記憶不能及時轉換,導致媒介失憶等問題的出現。如何在眾多繁雜的信息記憶里篩選有價值的記憶進行永久地保存,如何讓媒介記憶在時間的長河中減少磨損、鏽蝕、損壞,以加強媒介記憶,就成了媒介記憶研究者和人類記憶的T程師——檔案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媒介失憶與傳播科技革命[2]

  硬碟、快閃記憶體式存儲器(U盤)、DVDR,這些數字化時代的記憶載體,當人們提到它們的優點,總是以密度高、空間省、搜索快捷、傳輸即時、複製準確和成本低微等關鍵詞來概括;而當人們談到其發展趨勢,又大多是以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價格和更小的體積來形容。的確,相比以紙張為媒介的報紙、雜誌、書籍和以有線、無線信號為載體的廣播、電視,網路媒體有著傳統載體所無法比擬的記憶優勢,數字技術也成了當今人類最理想的信息傳播與數據存儲手段。許多學者曾經在不久前所預言的“數字化圖書館”、“電子閱讀時代”、“無紙化辦公”,幾年間都陸續實現了。

  正當人們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越來越依賴這些數字傳播和存儲科技的今天,一個小小的網路腳註卻突然探出頭來提醒我們:數字傳播和存儲科技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信息黑洞”(BlackHoleofCyberspace)。宇宙黑洞憑藉巨大空間和強大吸力吞噬、消化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物質,而信息黑洞卻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在數字化時代繁盛浮華的錶面下悄悄地吞噬、消解人類的記憶、知識和歷史。

  縱觀人類傳播史上的歷次變革,每次傳播革命的發生與演進無不依賴信息傳播載體的創新與發展。不論是語言傳播革命中的語言,書寫傳播革命中的竹簡木牘、紙墨筆硯,印刷傳播革命中的造紙、印刷技術,還是電子傳播革命中所依仗的電子器材和制播技術,網路傳播革命中的電腦與網路等核心科技,每一次傳播革命的背後真正動力是信息載體和傳播科技的發明創造、更新換代。信息黑洞、傳播危機和文化斷裂正是電腦、網路技術在帶來巨大的綜合性記憶優勢的同時,所引發的數字化存儲與傳播問題。

  1.媒介失憶與存儲介質多樣化

  人類傳統的信息存儲工具,尤其在出現文字後從未出現過這樣大的變化,在同一個時代同時存在著數個完全不同的信息存儲技術。磁性存儲介質(Magneticstorage)有各種類型硬碟、磁帶等,光存儲介質(Opticalstorage)有CD、VCD、DVD等,以半導體為存儲介質的存儲工具(Semiconductormemory)U盤、SD、CF卡等也開始盛行,還有一些化學的、生物的存儲技術正在研發過程當中。

  這種對信息存儲介質籠統分類,也許不能確切反映人類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信息存儲技術的巨大變化。以發展時間最長的磁性介質來說,磁碟存儲的密度一再提高,商品化硬碟的密度已達到每平方英寸20Gb,實驗室則已達到100Gb,比1957年IBM推出的第一臺硬碟的密度提高了上千萬倍。⑥而老一代的磁碟被替換的同時,新一代新盤介面便不能再兼容舊的技術。我們看到,曾經在幾年前非常普及的52寸軟盤,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電腦設備去讀取這些軟盤中的數據了。144寸、35寸軟盤也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就已經遭遇被淘汰的命運。

  光存儲介質面臨相同的困境,雖然光存儲介質與其他存儲方式相比絕對是一種非常年輕的存儲方式,應用大約不足20年,但是其衰退與更新換代卻十分迅捷。CD、VCD在DVD價格不斷打壓下,已經苟延殘喘;而更加新銳的快閃記憶體存儲技術,可能會給整個光存儲陣營帶來滅頂之災。甚至連Sony公司苦心研發多年、剛剛問世的MD技術(MiniDisc)還未普及,就因為快閃記憶體介質的誕生而面臨消亡。同樣的媒介失憶也出現在廣播影視領域,我們還記憶猶新的錄音機、錄像機及卡帶早已被數位錄音筆、錄像機所取代,拷貝已經被光碟所接手,許多寶貴的音響影像資料不是已經消失就是面臨毀滅。而當未來的某一天這些光存儲介質被淘汰的時候,又將有多少寶貴的信息資源被這個黑洞無情吞噬呢?即便有些資料通過新的存儲介質保留下來,但媒介失憶仍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

  2.媒介失憶與存儲信息抽象化

  信息存儲的抽象化,的確使得信息的大量存儲成為可能。我們知道,人類發明文字通過兩條路徑:一是符號——音節體系,比如英語、法語的發明;二是單字——表意體系,例如漢語、日語的創造。這樣的發明和創造,實際上決定了人類可以通過文字發音或者外形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述的含義。而傳播發展到數字時代,表意的符號完全升級為只有電腦可以理解的單純0和1的數字組合。這樣的數字組合,僅依賴人類的大腦是完全沒有能力去解讀0和1組合所代表的深層次含義的,更何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存儲設備已經從GB時代成功進入了TB時代(1Tb=1000Gb),這樣海量的信息存儲和解碼不僅人腦不可能完成,即便是稍有些年頭的電腦也無法勝任。

  在這個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文字、圖像、聲音都可以按照這種0和1的數字組合存儲在我們的電子設備上,但是數字化存貯技術和讀寫格式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迅猛變革、名目繁多的信息存貯器和讀寫格式,如今已經成了一大令人頭痛的問題。人類傳播活動註定了要由人際轉向機器,沒有機器對信息的存貯和對符號的解讀,人似乎什麼事也做不成了。新的格式優化提升了老的文件存儲格式,新公司替代了舊公司,開發人員一撥接一撥,一輩接一輩,最終伴隨著舊式解碼程式的停止開發和實施新的標準,那些封塵於電腦的老文件可能再也沒有人能夠打開了。於是,傳播危機、文化斷裂、知識碎片和媒介失憶由此出現。

  3.媒介失憶與存儲技術的不穩定性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我們可以完全保留下這些老式存儲設備,舊的編碼解碼程式,就不會面臨媒介失憶、信息黑洞這樣的尷尬場面。但事實上,今天我們的信息存儲設備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所隱含的內耗也是驚人的。許多人都曾遇到磁碟插入電腦,卻被告知已損壞的尷尬;電腦意外斷電、電腦病毒入侵造成的資料損毀更是後果嚴重,不斷發展進步的存儲和記憶設備其實是一個讓人無法放心的“保管員”。對此,IBM的存儲專家警告那些自行刻盤的用戶,“CD和DVD的壽命一般只有兩到五年,而如果你想延長它們的壽命,就要將它們放置在低溫和黑暗的地方,但能延長的時間也有限”。老式的磁帶用上十年就會老化,軟盤和硬碟的原理和磁帶機差不多,雖然他們的搜索速度無可比擬,可是壽命也沒長多少。現在的現實情況就是,你的數據如果5年或者10年放在那裡不管,就可能全部丟失。

參考文獻

  1. 1.0 1.1 王瑜,於平.媒介失憶現象不容忽視[J].檔案時空.2011,12
  2. 邵鵬.媒介失憶:數字技術光環下的“信息黑洞”——“短命”的網路腳註觸發的警報[J].《新聞記者》.2009,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媒介失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