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信息經濟效益評價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是採用一整套科學的、可靠的、系統的方法對信息經濟的效益進行評價。信息經濟效益是信息效用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其評價結果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從量的角度認識信息商品與信息服務價值使用價值,而且對其價格的確定提供了依據。因此,信息經濟效益的評價是信息經濟學中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研究信息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的原則[1]

  由於信息活動信息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然要涉及許多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因素,要客觀、科學地評價出信息活動的經濟效益就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巨集觀效益與微觀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是指信息產業或信息活動全局的經濟效益,是信息產業內部有機聯繫的整體及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聯繫的整體的經濟效益。微觀信息經濟效益是各個信息機構信息企業和信息系統本身的經濟效益。巨集觀經濟效益微觀經濟效益關係十分密切,兩者既統一又矛盾。

  首先,兩者是統一的。微觀信息經濟效益是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的基礎,如果微觀信息經濟效益不好,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也很難實現。同時,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不是微觀信息經濟效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微觀信息經濟效益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對微觀信息經濟效益起著主導作用,微觀的信息經濟活動只有符合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時才能實現。

  其次,兩者也存在矛盾。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為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就會限制微觀信息活動;而微觀信息經濟效益為了顯示自己的基礎作用,又必然會提出開放和搞活的要求,要求巨集觀信息經濟活動減少對微觀層次的控制和干預。信息活動的巨集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關係問題,實際上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中的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問題,是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各單位局部利益之間的關係問題。對信息經濟效益進行評價時,要同時考慮到效率和公平,通常在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來評價微觀信息經濟效益,當兩者衝突時,微觀信息經濟效益要符合巨集觀信息經濟效益。

  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在評價信息經濟效益時,由於社會效益的潛在性、間接性而通常被忽略。實際上,所謂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自然包括了信息活動廣泛的社會效益。雖然不像經濟效益那樣直接、明顯,但這些社會效益卻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機構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單從經濟角度看收益很小,甚至得不償失,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精神文明建設等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類信息機構不可或缺,應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在信息經濟效益評價中,要註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辯證統一性,防止片面追求經濟收入而忽視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要剋服只講社會效益而全然不顧信息活動在經濟上合理性的趨向,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兼顧,達到最佳配合。

  ③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經濟效益、近期經濟效益與遠期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經濟效益的關係反映的是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延續時間的差別,近期經濟效益遠期經濟效益的關係反映的是投入與產出之間時間間隔長短的區別。有的信息經濟活動涉及範圍廣、花費時間長且投資巨大,短期或近期來看,取得的收益不大,或者說對其投資是不經濟的,但從長期或遠期的角度考慮,它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這樣的信息經濟活動,人們目光要長遠,不能因為暫時沒有收益或收益很小,就採取消極的策略。對於信息經濟效益的評價應該將短期與長期、近期與遠期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放棄對當前利益的評價,同時又要註重信息經濟的長遠發展,使得信息經濟活動效益最大化,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④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信息經濟的內部因素是指組成信息系統的若幹子系統和信息活動中包含的相互聯繫的環節。內部因素對信息經濟作用很大,但任何信息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其他系統、環境、政策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會影響信息經濟活動的效益。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各因素對信息經濟效益的影響大小也會隨之變化。所以,對信息經濟效益的評價,不僅要對影響信息經濟效益的各種內部因素進行靜態的考察和分析,還要動態地考察這些因素之間、這些因素與外部因素之間的關係;不僅要考慮現在還要考慮將來,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研究各種因素錯綜複雜的關係及對信息經濟效益的動態作用和影響,從而科學地反映出系統總體和整個信息活動的經濟效益。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的內容[1]

  信息經濟效益的評價包括對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者的評價。其中,直接效益是指信息作用予直接客體上獲得的收益,它有以下三層含義:信息機構或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信息服務活動的經濟效益;信息產品消費帶來的經濟效益。而間接效益指的是信息作用於間接客體上獲得的收益,即信息產品或服務被利用後所產生的成果再次作用於其他對象所產生的二次效益、三次效益等。可見,要計算出信息經濟的間接效益是很困難的,因此在評價信息經濟效益時,以直接效益為主,兼顧間接效益。另外,如果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是由信息機構或信息系統所提供的,那麼,這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直接效益也可以看作是信息機構或信息系統間接效益。

  信息經濟效益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物質經濟效益,具體而言,它有以下幾個特征。

  ①間接性。信息經濟活動通常直接作用於科研生產、經營和其他社會活動,卻要經過用戶消化、吸收,間接地在用戶所從事的領域中發揮作用,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由於信息的作用,採取了科學的決策,從而節約了資源或是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這是信息經濟所帶來的效益。

  ②滯後性。信息經濟活動對人們從事的各種活動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是相當長的時間之後,其效益才會顯現出來,信息經濟效益既有短時間的顯性效益,也有潛藏的隱性效益。所以,對信息產品(比如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的評價既要開展即時評價又要進行最終評價。

  ③模糊性。信息經濟活動的效益,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僅與信息本身的質量、信息工作者的素質有關,也與服務對象、當時的巨集觀環境及國家政策等因素有很大關係,所以信息經濟效益很難從社會經濟活動中分離出來,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需要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因此,進行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時,應該根據其特點,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信息經濟效益可表示為

  B=A - C

  式中,B——信息經濟效益;

  A——信息輸出或利用所帶來的總收益,常用貨幣收入來表示;

  C——信息輸出或信息利用的總消耗。

  也可用投入與產出兩者的相對值來表示信息經濟效果:

  E=A/C

  式中,E——信息經濟效果,A,C與上式中的含義相同。

  顯然,信息帶來的成果越大,經濟耗費越小,效益就越大,反之亦然。

  由於信息經濟效益或效果的評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常常並不能簡單地表示為總收入與總消耗之差或之比,因此可表達為費用效益函數:

  B=F(C)

  式中,B,C與上式中含義相同。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的方法[1]

  (1)直接比較評價法

  直接比較評價法是指利用現有的統計數據,通過一系列指標的計算,反映出不同時期的信息經濟效益情況,或對類似的信息機構或信息系統及提供同類信息產品、信息服務的不同信息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比較。通常人們把評價對象的使用效果直接進行比較。

  用下式表示對兩個評價對象的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即:

  公式一:K=\frac{E_1}{E_2}

  式中,K——使用效果繫數;

  E1——現行信息系統的使用效果;

  E2——參照信息系統的使用效果。

  顯然,如果K≥1,則現行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好,說明採用現行信息系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K<1,則現行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不佳,應該考慮是否採用新的信息系統。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各信息系統涉及的社會層次、行業群體、歷史階段不同,因而弱化了參考信息系統的價值,同時信息活動本身具有很大的間接效益,要對實際效果一一測算出來相當困難。因此,借用成本來代替經濟效益,並得到派生的評價公式:

  公式二:K'=\frac{C_1}{C_0}

  式中,K——成本評價繫數;

  C1——現行系統投入的成本;

  C0——參照系統投入的成本。

  通常,將公式一和公式二結合起來考慮,綜合評價K和K'的大小,儘量使得現行的信息系統與參照系統相比,K≥1且K' < 1

  (2)差額評價法

  差額評價法可以用收入支出之間的差值簡單地表示,即用絕對量的差額形式來評價信息經濟效益。

  (3)分離信息貢獻評價法

  常用的分離信息貢獻評價法有替代變數法、相關係數法和生產函數法等,其基本思想方法介紹如下。

  替代變數法的思想是使用信息系統處理數據和提供信息,減少了人力投入,減免了相應的成本,也就相當於信息系統效益增加。影子收益評價法就是典型的替代變數法,所謂影子收益是指由於未利用信息或信息系統給用戶造成的損失之和,又稱為用戶帶來的凈收益的影子。雖然影子收益不是信息或信息服務直接創造的,但它是信息系統建立之前和未利用信息服務時客體的損失,這種收益雖是間接測度,但是可以統計測算的,而且比信息遠期效益的計算要容易些,所以影子收益法是評價信息和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關係數法是通過各種調查、比較和專家評定,來確定信息或信息系統對總的經濟效益的貢獻,從而可簡單地計算出信息或信息系統的效益,即信息或信息系統的效益=總經濟效益×信息的貢獻度。信息或信息系統的效益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實現的,因此,該方法的難點在於信息或信息系統對經濟效益貢獻大小的測度,雖然專家學者們都紛紛提出測算方法,但是大都較複雜,不易實現。

  生產函數法,這種方法是把信息或信息系統作為技術進步的因數,利用生產函數求出信息或信息系統的貢獻度。能夠比較全面地分離出信息系統的效益,適用於信息系統運行後的效益分析,因而比較科學。但是,一般企業生產函數較難確定,所以生產函數法的實際應用也有一定困難。

  (4)費用效益評價法

  費用效益評價法是先對費用和效益兩方面分別進行測算,然後比較分析。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從信息機構、信息系統的角度,還要從社會的角度來評價效益和費用;不僅要評價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而且要評價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在內的全部效益和費用;不僅要評價貨幣收支的比較,還要評價不能用貨幣反映或較難量化的效益和費用;不僅要考慮縣經發生的實際的效益和費用,而且不能忽視預期決策選擇行動方案所帶來的未來有關的效益和費用。測算時,應該把未來時期的費用和效益通過貼現折算成基年現值,才能將不同時期的費用和效益在同一基礎上加以比較。其中,貼現率的確定要參考利息率決策者的意見。

  費用效益評價常用的方法有凈現值法和費用效益比率法。

  凈現值法;信息活動的凈效益現值等於效益現值減去費用現值總額後的餘額,或者用直接計算凈效益現值的方法來計算。這裡假定投資費用在基年一次性支出,運行費用在使用期間逐年支出,輔助費用已從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入基年效益,構成各年的效益,無形費用和無形效益忽略不計,那麼凈效益現值為

  公式三:B=\frac{B_1 - Q_1}{1+d}+\frac{B_2 - Q_2}{(1+d)^2}+ \cdots + \frac{B_n - Q_n}{(1+d)^n} -I

  式中,B——凈效益現值;

  Qi——各年的運行費用;

  I——投資費用;

  Bi——各年的效益;

  n——使用期最後年度;

  d——貼現率。

  可見,對於不同的信息系統、資料庫和其他類信息產品,按同一貼現率計算的凈效益總額現值越大其經濟效益就越好。

  費用效益比率法:用效益費用比率來反映信息系統或信息服務經濟效益的大小,效益費用比率等於效益現值總額之比。由於效益費用的比率是按現值計算的,所以信息系統或信息服務的效益費用比率是針對某一特定的貼現率或折算而言的。於是費用現值總額NPV(C)和效益現值NPV(B)及其比值分別為

  公式四:NPV(C)=\frac{C_1}{1+d}+\frac{C_2}{(1+d)^2}+ \cdots + \frac{C_n}{(1+d)^n}

  公式五:NPV(B)=\frac{B_1}{1+d}+\frac{B_2}{(1+d)^2}+ \cdots + \frac{B_n}{(1+d)^n}

  公式六:BCR(C)=\frac{NPV(C)}{NPV(B)}

  式中,Ci——信息系統各時期的費用額(i=1,2,…,n);

  Bi——信息系統各時期的效益額(i=1,2,…,n);

  BCR——費用效益比;

  d和咒含義同公式三。

  由此可見,當BCR=1時,說明效益水平剛好符合要求;當BCR>1時,說明經濟效益好,而且BCR越大效益水平就越高,此時若用更大的折算率進行計算可以更準確地確定效益水平;當BCR<1時,說明達不到預期的效益水平。

  實際上,這兩種方法的衡量標準對於信息系統或信息產品的取捨決策來說是一致的,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信息系統或信息產品獲得信息效益的水平,從而為決策者分析提供依據。

  (5)投資評價法

  評價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所以投資評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投資評價中用投資回收期和投資效果繫數這兩個重要指標來衡量投資效益投資回收期是指回收一次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回收期短,表示投資風險小,經濟效益好;反之,則經濟效益不好。投資效果繫數又稱資金利潤率,表示單位投資取得的利潤額,投資效果繫數越大,表明經濟效益越好。

  投資回收期可表示為

  公式七:T=\frac{C}{R_y}

  式中,T——投資回收期;

  C——投資總額

  Ry——年資金迴流量(其數值等於年收益加固定資產折舊提成)。

  投資效果繫數可表示為

  公式八:p_c=\frac{P}{C}

  式中,pc——投資效果繫數(資金利潤率);

  P——利潤總額

  C——投資總額。

  除以上兩個指標外,還可以對不同方案中投資不同的部分和追加投資進行評價。例如,某一信息系統或項目的開發或改造,不同方案的投資是不同的,通常的做法是捨去相同部分,評價不同部分。投資分為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相關投資。直接投資部分中相同的或變化不大的部分可以忽略,只評價不同的部分,用式子表達為

  公式九:\triangle I=\sum_{j=1}^n \triangle I_i

  式中,\triangle I——總投資額;

  \triangle I_i——不同部分的投資額。

  與投資回收期一樣,追加投資回收期短則經濟效益好,追加投資回收期長則經濟效益差,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公式十:t=\frac{I_2 - I_1}{C_1 - C_2}=\frac{\triangle I}{\triangle C}

  公式十一:E_i=\frac{C_1 - C_2}{I_2 - I_1}=\frac{\triangle C}{\triangle I}

  式中,t——追加投資回收期;

  \triangle I——投資增加額;

  \triangle C——投資節約額;

  Ei——追加投資效果繫數

  若計算出來的追加投資回收期不超過國家和部門的標準投資回收期,或者追加投資效果繫數小於國家和部門規定的標準投資效果繫數,可以認為效果較好,否則就是不合理、不經濟的方案。

  (6)數學評價法

  數學評價法適用於用幾個標準作為評價依據的情況,特別是對那些含有不確定性、模糊因素的評價,通常採用運籌學中的多目標決策、網路分析、層次分析、模糊評價,以及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因數分析和聚類分析等有效工具和方法進行定量地動態分析和評價信息經濟效益。其中,模糊評價是指利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受到多個因素影響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評判標準,給出事物獲得某個評語的可能性。將模糊評價法應用於信息或信息系統效益評價,可以綜合考慮影響信息系統的眾多因素,並根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其評價結果,將原來的定性評價定量化,能較好地處理信息或信息系統中的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觀判斷等問題。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的意義[1]

  ①通過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有利於及時發現信息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低效益問題,從而為改造舊的信息系統、開發新信息系統及制定相應的信息經濟發展策略,提供經濟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依據。對於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所投入的大量資本到底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對信息系統的投入能否帶來相應的補償,這就需要對信息經濟的效益進行評價,採取正確的戰略決策,設計一個能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方案。

  ②通過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有助於信息工作人員、管理決策人員和信息用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儘可能降低信息經濟各項活動的費用,提高經濟效益。這就要從信息機構和信息用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對信息系統的功能和成本進行定量分析

  ③通過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有利於合理地進行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定價,使得信息產品和服務能夠準確、及時地推向目標市場。市場定價過低,資源的投入、信息工作人員及管理人員的付出不能通過市場交換得到補償;相反,定價太高,信息用戶也不會購買高價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信息部門的價值也無法得到體現。所以,應對信息經濟效益進行科學評價,制定出合理的價格體系

  ④通過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有利於信息經濟活動主體的辛勤勞動得到社會承認,有助於壯大信息工作人員隊伍,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最終擴大信息產業規模,加快信息經濟發展。

  ⑤通過信息經濟效益評價,有利於對信息機構、信息系統和整個信息產業進行經營管理,對信息機構和信息系統實施成本管理生產管理、人員管理、計劃管理後,可以將有限的人力和資源分配到各個環節,使得各方面因素合理配置,輸出的經濟效益最大。

信息經濟效益評價的作用[2]

  信息經濟效益作為一個指標,來衡量信息生產、信息服務和信息機構以及整個信息活動在經濟上的合理性,這對信息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信息經濟效益的評價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信息活動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及約束條件,制定出相應的戰略、策略,實現以最小的投入來達到最大的產出,即實現最佳經濟效果。研究信息經濟效益不僅可以向人們展示信息活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同時也為信息部門的投資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查先進主編.信息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陳穎編著.信息經濟學教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方小莉,Lin,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經濟效益評價"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